全国服务热线13975397059

有色冶炼企业污酸中的重金属深度处理的工艺方法与药剂

有色冶炼企业污酸中的重金属深度处理的工艺方法与药剂
更新时间
2025-06-14 16:19:14
价格
请来电询价
更新时间
2025-06-14 16:19:14
联系电话
13975397059
联系手机
13975397059
联系人
张先生
立即询价

详细介绍

污酸中的重金属(如铜、锌、铅、镉、汞、砷等)主要来源于冶金、化工、电镀、矿山开采等行业,其处理需结合酸性环境特点及重金属特性,采用针对性工艺。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方法、原理、流程及药剂,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污酸重金属处理的核心思路

污酸的特点:酸性强(pH≤2)、重金属浓度高、可能含氟 / 砷等伴生污染物,处理需兼顾 “除酸” 与 “重金属去除”,同时考虑资源化与成本控制。

主要处理方法及工艺

1. 中和沉淀法(Zui常用)

原理:

通过碱剂中和污酸,提高 pH 值,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如 Cu (OH)₂、Zn (OH)₂)。


工艺流程:

① 调节酸性:先通过预处理降低酸浓度(如浓污酸可先稀释或回收部分酸);

② 中和沉淀:投加碱剂(石灰、烧碱、纯碱等),控制 pH 至 8~11(不同重金属沉淀 pH 不同,如 Cu²⁺在 pH≥8.5 时沉淀完全);

③ 混凝絮凝:投加 PAC(聚合氯化铝)、PAM(聚丙烯酰胺)强化沉淀,形成大颗粒絮体;

④ 固液分离:通过沉淀池或压滤机分离污泥,出水经 pH 回调后达标排放。

常用药剂:

中和剂:石灰(Ca (OH)₂,成本低,但污泥量大)、烧碱(NaOH,效率高,污泥量少但成本高)、纯碱(Na₂CO₃,适用于同时除钙镁);

混凝剂:PAC、PFS(聚合铁);

絮凝剂:PAM(阴离子或非离子型)。

优缺点:

优点:工艺成熟、成本低,适用于高浓度重金属污酸;

缺点:污泥产量大,需后续处理;pH 控制要求严格,否则易造成重金属二次溶出(如 pH 过高时,Al、Zn 等可能形成络合物溶解)。

2. 硫化物沉淀法(深度除重金属)

利用硫化物(S²⁻)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溶度积极低的硫化物沉淀(如 CuS、HgS),去除效率高于氢氧化物沉淀,尤其适用于低浓度重金属或难处理的汞、砷等。

① 调节 pH:先将污酸 pH 调至 4~6(酸性条件下硫化物易分解产生 H₂S,需控制 pH 或曝气);

② 硫化物投加:投加 Na₂S、NaHS 或 H₂S 气体(需注意 H₂S 毒性,需密闭操作),控制 S²⁻过量 5%~10%;

③ 氧化 / 混凝:投加 Fe²⁺/Fe³⁺(如 FeSO₄),与过量 S²⁻形成 FeS 沉淀,同时强化絮凝;

④ 固液分离:沉淀池或过滤,出水可结合中和法进一步处理。

硫化剂:Na₂S、NaHS(液体或固体)、H₂S(气体,需专用设备);

催化剂 / 混凝剂:FeSO₄、FeCl₃(抑制 H₂S 释放,提高沉淀效果)。

优点:沉淀溶解度低,去除率高(如 Hg²⁺去除率可达 99.9%),适用于深度处理;

缺点:S²⁻过量易产生 H₂S 有毒气体,需严格控制投加量;药剂成本较高,污泥含硫化物,需妥善处置。

3. 铁盐 / 亚铁盐氧化 - 共沉淀法(适用于含砷、硒等污酸)

利用 Fe³⁺或 Fe²⁺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还原作用,与重金属(如 As³⁺)形成共沉淀或氢氧化物 - 砷酸盐复合沉淀。例如:

Fe²⁺在曝气条件下氧化为 Fe³⁺,形成 Fe (OH)₃胶体,吸附 As³⁺/As⁵⁺;

As³⁺可先被氧化剂(如 H₂O₂、ClO₂)氧化为 As⁵⁺,再与 Fe³⁺形成 FeAsO₄沉淀。

① 氧化预处理:投加氧化剂(如 H₂O₂)将低价态重金属(如 As³⁺、Se⁴⁺)氧化为高价态;

② 铁盐投加:投加 FeSO₄或 FeCl₃,控制 Fe:As 摩尔比≥3:1;

③ 中和沉淀:调节 pH 至 6~8,形成 Fe-As 共沉淀或氢氧化物沉淀;

④ 固液分离:过滤或沉淀,出水达标排放。

氧化剂:H₂O₂、NaClO、ClO₂;

铁盐:FeSO₄・7H₂O(绿矾,成本低)、FeCl₃(效率高);

中和剂:石灰、NaOH。

应用场景:

冶金行业含砷污酸(如铜冶炼、金矿提金废水),可同时去除 As、Cu、Zn 等。

4. 离子交换与吸附法(深度处理或资源化)

离子交换:利用树脂官能团(如阳离子交换树脂 - RSO₃H)与重金属离子(如 Cu²⁺、Pb²⁺)发生交换反应,实现分离;

吸附法:利用吸附材料(如活性炭、蒙脱石、铁基吸附剂)的表面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去除重金属。

① 预处理:去除污酸中的悬浮物及高浓度酸(需先中和至 pH≥3,避免树脂中毒或吸附剂失效);

② 离子交换 / 吸附:废水通过树脂柱或吸附柱,重金属被截留;

③ 再生 / 回收:树脂用酸 / 碱再生,回收重金属溶液(如 CuSO₄溶液可回用);吸附剂饱和后可高温再生或作为危废处理。

常用材料 / 药剂:

离子交换树脂:强酸性阳离子树脂(如 D001)、螯合树脂(对特定重金属选择性高,如氨基磷酸型树脂除 Cu²⁺);

吸附剂:活性炭、改性硅藻土、磁性 Fe₃O₄纳米材料、硫化物吸附剂(如 ZnS 吸附 Hg²⁺)。

优点:适用于低浓度重金属污酸的深度处理,可回收重金属,出水水质好;

缺点:高浓度酸需预处理,树脂 / 吸附剂成本高,易受共存离子干扰(如 Fe³⁺影响 Cu²⁺吸附)。

5. 膜分离法(资源化与零排放)

利用反渗透(RO)、纳滤(NF)、电渗析(ED)等膜技术,通过筛分、电荷排斥等作用分离重金属离子与酸,实现酸的回收和重金属的浓缩。

① 预处理:过滤去除悬浮物,调节 pH 至中性或弱酸性(避免膜腐蚀);

② 膜分离:废水通过膜组件,酸(如 H₂SO₄)透过膜回用,重金属离子被截留浓缩;

③ 浓缩液处理:浓缩液经中和沉淀或硫化物法处理,或直接回收重金属(如电解法提铜)。

常用膜类型:

纳滤膜:截留分子量 100~1000Da,可分离重金属离子与小分子酸;

电渗析:利用电场作用分离离子,适用于高浓度酸回收(如回用)。

优点:可同步回收酸和重金属,实现资源化,无污泥产生;

缺点:膜成本高,易受悬浮物、有机物污染,需严格预处理,能耗较高。

6. 生物法(适用于低浓度、易生化处理场景)

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藻类)的代谢作用或吸附能力,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毒形态(如还原 Hg²⁺为 Hg⁰)或吸附固定。

工艺方法:

生物吸附:利用微生物细胞壁的多糖、蛋白质等成分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如酵母菌吸附 Cu²⁺);

生物还原:如盐还原菌(SRB)在厌氧条件下将 SO₄²⁻还原为 S²⁻,与重金属形成硫化物沉淀。

低浓度重金属污酸(重金属浓度<100mg/L),或作为深度处理工艺;

需控制 pH 在中性附近(酸性条件下微生物活性受抑制,需先中和)。

组合工艺案例(以冶金污酸为例)

场景:某铜矿冶炼污酸,含 H₂SO₄(5~10g/L)、Cu²⁺(1000~2000mg/L)、Zn²⁺(500~1000mg/L)、As(50~100mg/L)。

工艺路线:

酸回收:采用萃取法(如 P204 萃取剂)回收 H₂SO₄,萃余液酸浓度降至 1~2g/L;

硫化物沉淀:投加 Na₂S,使 Cu²⁺形成 CuS 沉淀(去除率>99%),同时 As 与 S²⁻形成 As₂S₃沉淀;

铁盐共沉淀:投加 FeSO₄和 H₂O₂,氧化 As³⁺为 As⁵⁺,调节 pH 至 7~8,形成 Fe-As 共沉淀;

中和混凝:投加石灰中和至 pH=8.5,投加 PAC+PAM 混凝沉淀,去除残余 Zn²⁺、Fe³⁺等;

深度处理:出水通过活性炭吸附柱,确保重金属(Cu、Zn、As)达标(如 Cu≤0.5mg/L,As≤0.1mg/L)。

关键注意事项

酸性条件控制:处理前需评估酸浓度,高浓度酸优先考虑回收(如萃取、蒸发),降低后续药剂消耗;

重金属形态:低价态重金属(如 As³⁺、Cr³⁺)需先氧化为高价态,提高去除效率;

污泥处置:化学沉淀产生的污泥多为危险废物(含重金属),需按危废标准处置或资源化(如重金属提炼);

排放标准:根据行业要求(如《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确保出水重金属浓度达标,必要时进行深度处理。

技术选择建议

高浓度重金属污酸:优先采用 “中和沉淀 + 硫化物法”,结合酸回收降低成本;

深度处理或资源化:采用 “离子交换 / 吸附 + 膜分离”,实现重金属回收与水回用;

含砷、硒等特殊污染物:采用 “铁盐氧化 - 共沉淀法”,确保毒性重金属完全去除;

低成本需求:以石灰中和法为主,搭配混凝剂强化沉淀,适合中小规模企业。

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污酸成分、处理规模及环保要求,选择单一或组合工艺,同时兼顾经济性与环境效益。

相关产品

联系方式

  • 电  话:13975397059
  • 营销总监:张先生
  • 手  机:13975397059
  • 微  信:1397539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