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行业污酸除铊的工艺流程
煤化工行业污酸主要来源于煤气净化(如脱硫、脱氨)、焦化废水预处理等环节,具有高酸性(pH 1-4)、高盐度(Cl⁻、SO₄²⁻浓度可达 10000-50000 mg/L)、成分复杂(含氨氮、酚类、物等有机物)、铊形态多样(以 Tl⁺为主,部分与 Cl⁻形成 TlCl₄⁻络合物) 等特点,除铊难度显著高于冶金行业。其工艺流程需针对性解决 “络合态铊难破、高盐干扰沉淀、有机物抑制反应” 三大核心问题,典型流程如下:
一、预处理阶段:除杂与水质调节核心目标:去除悬浮物、降低有机物与干扰离子浓度,为后续除铊创造稳定环境。
1. 悬浮物与大分子有机物去除目的:煤化工污酸含煤尘、焦油等悬浮物(SS 500-1000 mg/L)及酚类、喹啉等有机物(COD 1000-5000 mg/L),会包裹铊离子、消耗氧化剂,需优先去除。
工艺:
气浮 + 过滤:投加破乳剂(如聚合氯化铝 PAC,50-100 mg/L)破除焦油乳化,通过浅层气浮分离浮渣(含焦油、悬浮物),出水经石英砂过滤器(孔径 5-10 μm)过滤,SS 降至 50 mg/L 以下;
氧化预处理:对高 COD 污酸(COD>3000 mg/L),采用 “芬顿氧化”(H₂O₂ 500-1000 mg/L + Fe²⁺ 100-200 mg/L,pH 3-4),降解 60%-70% 有机物(如酚类),避免其与铊形成络合物。
设备:气浮机(材质:不锈钢 316L)、石英砂过滤器(玻璃钢材质)、芬顿反应槽(衬胶钢)。
2. 盐度与 pH 调节目的:高 Cl⁻(如>20000 mg/L)会与 Tl³⁺形成稳定的 TlCl₄⁻络合物(logK=13.8),阻碍沉淀;强酸性会抑制氧化剂活性,需适度调节。
盐度调控:对 Cl⁻浓度>30000 mg/L 的污酸,采用 “纳滤分盐”(NF 膜截留二价盐,允许 Cl⁻透过),将 Cl⁻浓度降至 20000 mg/L 以下(减少络合风险);
pH 调节:投加石灰石(CaCO₃)粉末将 pH 从 1-2 升至 3-4(弱酸性,既保证氧化剂效率,又避免 Tl³⁺提前水解),同时去除部分 SO₄²⁻(生成 CaSO₄沉淀)。
设备:纳滤膜组件(耐酸抗污染型,如陶氏 NF90)、pH 调节槽(带搅拌,材质 PP)。
二、主处理阶段:氧化转化 + 破络沉淀核心目标:将 Tl⁺氧化为 Tl³⁺,破除 TlCl₄⁻络合,通过沉淀分离实现铊的初步去除(浓度降至 0.1-0.5 mg/L)。
1. 氧化转化(关键步骤)原理:针对煤化工污酸中占比 80% 以上的 Tl⁺,通过强氧化剂将其氧化为 Tl³⁺(更易沉淀),同时破坏 TlCl₄⁻络合结构。
药剂选择(需耐受酸性、高盐与残留有机物):
高锰酸钾(KMnO₄):酸性条件下氧化性稳定,投加量为铊摩尔量的 1.5-2 倍,反应式:2MnO₄⁻ + 5Tl⁺ + 16H⁺ → 2Mn²⁺ + 5Tl³⁺ + 8H₂O,控制 ORP 650-700 mV(确保 Tl⁺完全氧化);
高铁酸钾(K₂FeO₄):兼具氧化与絮凝作用,投加量 200-500 mg/L,在 pH 3-4 条件下生成 Fe (OH)₃胶体,同步吸附部分铊,氧化效率较 KMnO₄高 15%-20%。
设备:氧化反应槽(钛材 TA2,耐氧化腐蚀)、ORP 在线监测仪(精度 ±10 mV)。
2. 破络与沉淀分离目的:破除 TlCl₄⁻络合,使 Tl³⁺游离并形成难溶沉淀物。
工艺与药剂:
除铊破络沉淀:投加 纳米除铊 复合药剂,竞争性破除 TlCl₄⁻络合,释放的 Tl³⁺与除铊剂反应生成 沉淀(Ksp=6.3×10⁻⁵⁰),除铊剂投加量为铊摩尔量的 1.2-1.5 倍;
净水剂沉淀强化:投加净水剂,吸附残留 Tl (OH)₃微粒,提升沉淀效率。
设备:沉淀反应槽(分混合区、絮凝区,搅拌转速 100-150 r/min)、板框压滤机(滤布材质:耐酸丙纶,截留铊渣,含水率≤80%)。
三、深度净化阶段:痕量铊去除(达标排放 / 回用)经主处理后,铊浓度仍可能高于排放标准(如《煤化工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拟新增铊限值 0.005 mg/L),需深度净化至 0.005 mg/L 以下。
1. 吸附法(主流技术)原理:利用特异性吸附材料捕获残留 Tl³⁺或络合态铊。
材料选择(耐高盐、抗有机物干扰):
巯基改性树脂:如 Tulsimer® CH-TL7(硫醇基官能团),在 pH 3-5 条件下对 Tl³⁺吸附容量 1.5-2.0 mg/g,耐受 Cl⁻浓度≤30000 mg/L,饱和后用 5% 再生(再生液含铊>1000 mg/L,可回收);
纳米铁锰复合氧化物:负载于活性炭(Fe-Mn/AC),通过氧化 - 吸附协同作用,对 TlCl₄⁻去除率>99%,吸附容量 8-10 mg/g,适合高 Cl⁻污酸。
设备:固定床吸附柱(直径 800-1000 mm,高 4-5 m,材质玻璃钢),流速 5-8 m/h,串联 2 级确保达标。
2. 膜分离法(适用于回用场景)目的:若处理后水需回用(如煤气洗涤),需进一步脱盐并深度除铊。
工艺:采用 “超滤(UF)+ 反渗透(RO)” 组合,UF 去除胶体与残留颗粒物(膜孔径 0.01 μm),RO 膜(如抗污染型 BW30FR)截留痕量铊(截留率>99.5%),产水铊≤0.001 mg/L,满足回用标准。
设备:UF 膜组件(PVDF 材质)、RO 膜系统(不锈钢 316L 机架),浓水返回主处理阶段循环处理。
四、污泥与副产物处置含铊污泥:属危废(HW22),采用 “水泥固化 + 螯合稳定” 处理,投加螯合剂(如 DTPA,投加量为污泥量的 2%-3%),固化后铊浸出浓度<0.001 mg/L(符合 GB 5085.3-2007),送危废填埋场;
纳滤 / RO 浓水:含高盐与少量铊,采用 MVR 蒸发结晶回收工业盐(如 NaCl),结晶盐铊含量<0.1 mg/kg(可豁免危废)。
工艺特点与关键控制针对性破络:通过 Cu²⁺竞争性结合 Cl⁻,破解煤化工污酸中 TlCl₄⁻络合难题,较传统工艺铊去除率提升 20%-30%;
耐盐抗干扰:选用耐高 Cl⁻的巯基树脂与纳米吸附剂,避免盐度对除铊效率的抑制;
协同处理:预处理阶段同步降解有机物、调节盐度,减少对后续氧化 - 沉淀反应的干扰;
成本平衡:主处理采用 “KMnO₄氧化 + 硫化沉淀” 控制成本(吨水成本 20-30 元),深度净化根据排放标准选择吸附或膜工艺(增量成本 10-20 元 / 吨)。
该流程适配煤化工污酸 “高盐、高有机物、络合态铊为主” 的特性,可稳定实现铊从 mg 级降至 μg 级,同时兼顾废水回用与盐资源化,为煤化工行业铊污染治理提供可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