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业在污酸除铊方面有成功经验?
除冶金行业外,以下行业在污酸 / 含铊废水处理中也积累了成熟经验,涵盖电子电镀、新能源、化工、环境应急等领域,技术路线更具行业针对性:
一、电子电镀行业:PCB 含铊废水的 “破络 - 吸附” 协同处理典型案例:深圳某线路板厂酸性废水(pH 2.5,铊 1.8mg/L,含 EDTA 络合剂)
技术方案:
破络氧化:投加 MnO₂纳米颗粒(50mg/L)催化 H₂O₂,破坏 EDTA-Tl 络合物,释放游离 Tl⁺;
靶向吸附:采用巯基改性活性炭(比表面积 1200m²/g),在 pH 3.5 条件下螯合 Tl³⁺,结合磁分离快速固液分离(磁场强度 0.5T)。
效果:出水铊 0.002mg/L(广东地标 DB44/1989-2017),EDTA 去除率 90%,污泥中铊含量 5%(酸浸回收,收益 1000 元 / 吨)。
创新点:磁分离技术将固液分离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解决 PCB 废水高有机物、低 pH 的除铊难题。
来源:摘要 2
典型案例:江西某锂业公司锂云母提锂母液(铊 1375ppb,Li⁺ 5g/L,SO₄²⁻ 80g/L)
技术方案:
选择性吸附:使用耐盐型胺基树脂(如 Tulsimer® A-307),在高盐环境中优先吸附 TlCl₄⁻络合物(吸附容量 100g/L 树脂);
再生回收:饱和树脂用 10% 亚钠还原,Tl³⁺→Tl⁺脱附,再生液铊浓度>100mg/L(电解提纯,纯度 99.9%)。
效果:母液铊降至 1.01ppb,满足生产回用标准,年回收铊金属 1.2 吨(收益超 600 万元),树脂寿命>50 周期。
创新点:首次在锂行业实现 “提锂 - 除铊 - 资源回收” 全链条协同,解决高锂背景下的铊分离难题。
来源:摘要 2、6
典型案例:湖南某农药厂含铊废水(pH 4.0,铊 1.2mg/L,含有机磷农药)
技术方案:
生物预处理:投加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10⁷CFU/mL),72 小时降解有机物(COD 从 2000mg/L 降至 500mg/L),同步将 Tl⁺氧化为 Tl³⁺;
化学沉淀:投加 CT-NM 纳米除铊剂(含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在 pH 9.0 形成 Tl-DTC 螯合物沉淀,结合 PAC 絮凝。
效果:出水铊 0.08mg/L(《农药制造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523-2008),污泥量减少 60%,且无二次污染。
创新点:微生物 - 药剂协同,破解有机物干扰,实现毒性有机物降解与铊去除的双重目标。
来源:摘要 6
典型案例:2025 年湖南耒水流域突发铊污染(超标 10 倍,0.13μg/L)
技术方案:
移动处理单元:车载式 “氧化 - 螯合 - 磁分离” 撬装设备(处理量 200m³/d),投加 KMnO₄(10mg/L)氧化 Tl⁺,再投加纳米巯基螯合剂(50mg/L)生成 Tl-S 纳米沉淀;
强化分离:永磁滚筒分离含铊污泥(含水率 60%),出水经超滤膜(截留分子量 10 万 Da)深度净化。
效果:24 小时内铊降至 0.1μg/L(地表水 Ⅲ 类标准),设备占地<10m²,吨水成本 15 元(传统工艺的 1/3)。
创新点:模块化设计适用于河道原位处理,解决应急场景中 “快速响应、低干扰” 的需求。
来源:摘要 2
典型案例:浙江某垃圾焚烧厂渗滤液(铊 180μg/L,TDS 30000mg/L)
技术方案:
一级处理:投加聚合铁(PFS,100mg/L)+ 硫化钠(Na₂S,50mg/L),形成 Tl₂S/Fe (OH)₃共沉淀;
二级吸附:采用负载水合氧化锰的陶粒滤料(吸附容量 8mg/g),过滤去除残留铊;
三级保障:反渗透膜(脱盐率 99%)拦截痕量铊,浓水回喷焚烧炉。
效果:出水铊 8μg/L(《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结晶盐铊<0.1mg/kg(豁免危废)。
创新点:“沉淀 - 吸附 - 膜” 组合,破解飞灰渗滤液高盐、高重金属的复合污染难题。
来源:摘要 6
典型案例:云南某铅锌矿酸性废水(pH 3.0,铊 2.5mg/L,Fe³⁺ 3000mg/L)
技术方案:
原位氧化沉淀:在矿坑底部铺设 “ + 纳米除铊剂” 缓释材料,CaO₂持续释放 O₂氧化 Tl⁺,纳米剂(含 Fe-Mn 氧化物)吸附 Tl³⁺;
资源化利用:定期清挖含铊污泥(铊 5%),通过酸浸 - 电解回收金属铊(纯度 99.5%),铁渣用于建材生产。
效果:矿坑水铊稳定<0.01mg/L,年回收铊 2 吨(收益 1000 万元),避免酸性废水外排污染农田。
创新点:环境修复与资源回收结合,解决偏远矿山 “运输难、处理难” 的痛点。
来源:摘要 2、4
精准氧化破络:针对电子、化工行业的络合态铊(如 EDTA-Tl),采用 MnO₂催化、微生物降解等技术破除络合,释放游离铊;
耐盐材料突破:锂电池、煤化工的高盐废水,开发耐盐树脂(如胺基型)、纳米吸附剂(如巯基改性 SiO₂),抗 Cl⁻干扰;
应急与资源化结合:车载设备、原位修复技术不仅解决突发污染,还通过污泥提铊实现 “治污创效”;
标准驱动创新:如广东、江苏等地的地方标准(铊≤0.002mg/L)倒逼企业采用 “沉淀 + 树脂 + 膜” 多级工艺,推动技术升级。
这些案例表明,除冶金外,电子、新能源、化工等行业通过行业定制化技术(如 PCB 的破络吸附、锂电池的耐盐树脂),实现了铊的高效去除与资源回收,为多领域铊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