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废水处理方法工艺流程与药剂
脱硫废水处理工艺流程需针对其高盐度、高悬浮物、重金属及硬度离子含量高等特点设计,常见工艺包括预处理、重金属去除、软化、浓缩及深度处理等环节。以下是典型的脱硫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详解:
预处理阶段:去除悬浮物与调节水质
1. 调节池
作用:均衡废水水质、水量,调节 pH 值(通常呈弱酸性,pH 约 4~6),为后续处理创造稳定条件。
工艺:设置搅拌装置防止悬浮物沉淀,投加 NaOH 或石灰调节 pH 至 7~9。
2. 混凝沉淀 / 絮凝处理
作用:去除悬浮物(SS)及部分胶体物质。
工艺:
投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 PAC)和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 PAM),通过电荷中和与架桥作用使悬浮物聚沉。
设沉淀池或澄清池(如高密度澄清池),沉淀污泥经脱水后外运处置。
重金属去除阶段:化学沉淀法为主
1. 氢氧化物沉淀法
作用:去除重金属离子(如 Hg、Cd、Pb、Cu 等)。
在反应池中投加 NaOH 或石灰乳,将 pH 调至 9~11,使重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针对 Hg²⁺,可投加硫化钠(Na₂S)生成硫化汞沉淀,提高去除效率。
2. 重金属捕集剂(纳米螯合剂)处理
作用:进一步去除残留微量重金属,确保达标。
工艺:投加纳米螯合剂类捕集剂,与重金属形成难溶性螯合物,经沉淀或过滤去除。
软化处理:去除钙镁硬度离子
1. 石灰 - 纯碱软化法
作用:去除 Ca²⁺、Mg²⁺,降低废水硬度(防止后续膜处理结垢)。
投加石灰(Ca (OH)₂)去除 Mg²⁺,生成 Mg (OH)₂沉淀;投加纯碱(Na₂CO₃)去除 Ca²⁺,生成 CaCO₃沉淀。
反应后经沉淀池或过滤器去除沉淀物,出水硬度可降至 100 mg/L 以下。
2. 弱酸阳离子树脂软化(可选)
作用:进一步深度软化,适用于对硬度要求严格的场景(如膜浓缩前处理)。
工艺:通过树脂交换去除 Ca²⁺、Mg²⁺,树脂需定期用酸再生。
浓缩处理:减少废水体积
1. 膜浓缩工艺(如 DTRO、STRO)
作用:通过反渗透膜分离,将废水浓缩至原体积的 10%~20%,产水可达排放标准或回用。
采用碟管式反渗透(DTRO)或浸没式反渗透(STRO),耐高悬浮物和高盐度,操作压力通常为 60~100 bar。
产水可回用于脱硫系统补水或冷却用水,浓缩液进入后续结晶处理。
2. 蒸发浓缩(热力法)
作用:通过加热蒸发水分,适用于无膜处理条件或需零排放的场景。
多效蒸发(MEE)或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MVR),利用蒸汽或电能加热废水,冷凝水回用,浓缩液含高浓度盐分。
深度处理与零排放(可选)
1. 结晶分盐
作用:将浓缩液中的盐分结晶为固体,实现零排放。
浓缩液经蒸发结晶器(如强制循环结晶器)加热蒸发,使 NaCl、Na₂SO₄等盐分结晶析出。
结晶盐需鉴别是否为危废,若符合标准可作为工业盐利用,否则需安全处置。
2. 烟道蒸发技术(适用于电厂场景)
作用:利用锅炉烟道余热蒸发废水,盐分以固体颗粒形式随飞灰收集。
工艺:将脱硫废水雾化后喷入烟道,水分蒸发后盐分与飞灰一同被除尘器收集,无需额外浓缩设备,投资成本较低。
污泥处理
工艺:预处理及软化阶段产生的污泥经浓缩池、板框压滤机脱水,含水率降至 60%~80% 后,送危废填埋场或焚烧处理。
典型工艺组合示例
1. 常规达标排放工艺
plaintext
调节池 → 混凝沉淀 → 重金属去除(NaOH+硫化钠)→ 石灰-纯碱软化 → 沉淀池 → DTRO膜浓缩 → 产水排放/回用,浓缩液委外处理
2. 零排放工艺
调节池 → 混凝沉淀 → 重金属去除 → 软化 → DTRO → 浓缩液 → MVR蒸发结晶 → 结晶盐处置,冷凝水回用
工艺选择关键因素
水质特点:如盐度、重金属浓度、硬度等决定软化及浓缩工艺的选择。
排放标准:若需回用或零排放,需增加膜处理或蒸发结晶环节。
成本与场地:膜工艺投资较高但占地小,蒸发工艺能耗高但适合高盐废水。
通过上述流程,脱硫废水可实现污染物去除及资源化利用,满足环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