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高盐废水深度处理工艺路线方法
煤化工行业中,高盐废水(通常定义为总溶解固体量 TDS>10000mg/L)具有成分复杂(含酚类、氰化物、氨氮、难降解 COD、重金属、多环芳烃等)、盐浓度高、水量波动大的特点,其深度处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废水零排放(ZLD)” 或近零排放,同时兼顾盐分资源化回收(如工业盐回用),避免二次污染。以下从 “预处理→深度净化→脱盐浓缩→浓水处置→固废资源化” 的全流程逻辑,详细介绍主流工艺路线及方法。
核心工艺路线框架
煤化工高盐废水的深度处理需遵循 “先减量化(去除污染物)、再分离(脱盐)、后浓缩处置(资源化 / 无害化) ” 的原则,典型工艺路线可分为 4 个核心阶段:
预处理阶段 → 深度净化阶段 → 脱盐浓缩阶段 → 浓水处置阶段
各阶段的技术选择需结合废水水质(如 TDS、COD、污染物种类)、资源化需求(淡水回用、盐回收)及成本预算综合确定。
各阶段关键工艺方法详解
1. 预处理阶段:去除悬浮态 / 部分溶解态污染物,保护后续核心设备
预处理的核心作用是降低废水浊度、去除悬浮物(SS)、胶体、部分重金属及易结垢离子(如 Ca²⁺、Mg²⁺)、降解部分难降解 COD,避免后续膜组件(如超滤、反渗透)堵塞、结垢或氧化腐蚀,确保核心处理单元稳定运行。
工艺方法 原理 处理目标与优势 适用场景
均质均量调节 通过调节池(或事故池)混合废水,平衡水质水量波动 避免水质骤变对后续工艺的冲击 所有煤化工高盐废水处理的前端必备
混凝沉淀 投加混凝剂(PAC、PFS)+ 助凝剂(PAM),形成絮体沉淀 去除 SS(去除率 80%-95%)、胶体、部分重金属(如 Fe³⁺、Mn²⁺) 原水 SS>100mg/L 时优先采用,可搭配斜管沉淀池提升效率
化学软化 投加 Na₂CO₃、NaOH,使 Ca²⁺→CaCO₃、Mg²⁺→Mg (OH)₂沉淀 去除易结垢离子(降低硬度),避免后续膜 / 蒸发器结垢 原水硬度>300mg/L(以 CaCO₃计)时必需
氧化(AOPs) 利用强氧化性自由基(・OH)降解难降解有机物 降低 COD(去除率 30%-60%),破坏酚类、杂环化合物等,提升废水可生化性 原水 COD>500mg/L,或含有毒难降解有机物(如吡啶、喹啉)时
脱氨氮处理 蒸氨法(加碱升温,使 NH₄⁺→NH₃挥发后冷凝回收);折点加氯法(Cl₂氧化 NH₄⁺→N₂) 去除氨氮(避免后续膜氨穿透,影响淡水回用) 原水氨氮>100mg/L(如煤气化、焦化废水)
2. 深度净化阶段:进一步提质,满足脱盐单元进水要求
预处理后废水仍含有微量有机物、胶体及微生物,需通过深度净化进一步降低 COD、SS,确保进入脱盐系统(如反渗透)的水质达标(通常要求 COD<50mg/L、SS<1mg/L、SDI<5),核心是 “保护脱盐膜” 并提升淡水回收率。
工艺方法 原理 处理目标与优势 关键参数与注意事项
超滤(UF) 利用多孔膜(孔径 0.01-0.1μm)截留大分子有机物、胶体、微生物 去除 SS(至<1mg/L)、降低 SDI(至<3),作为 RO 的 “保安过滤” 需定期反洗(气水联合反洗),避免膜污染;常用 PVDF 材质抗污染膜
吸附处理 活性炭 / 特种树脂(如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残留有机物 降低 COD(至<30mg/L)、去除异味,补充 AOPs 的不足 活性炭需定期再生(热再生);树脂可重复使用,再生液需单独处理
纳滤(NF) 利用半透膜截留二价盐(如 SO₄²⁻)和大分子有机物,允许一价盐(如 Cl⁻)通过 预处理阶段分盐(如 Na₂SO₄与 NaCl 分离),或进一步降低 COD 操作压力 1.5-3.0MPa,需控制进水硬度,避免膜结垢
3. 脱盐浓缩阶段:核心脱盐,实现淡水回用与盐分浓缩
此阶段是高盐废水处理的核心,目标是分离水中的盐分,产出可回用的淡水(如循环冷却水补水),同时将盐分浓缩至高浓度(TDS>50000mg/L),为后续浓水处置奠定基础。主流技术以 “膜分离” 为主,辅以电化学 / 热分离技术。
工艺方法 原理 优势与局限性 适用场景
反渗透(RO) 利用高压(1.5-8.0MPa)推动水分子通过半透膜,截留盐分(脱盐率 95%-99%) 优势:脱盐效率高、淡水回收率高(70%-80%)、能耗较低;局限性:浓水 TDS 仅达 50000-70000mg/L,需预处理严格 大多数煤化工高盐废水的主流脱盐技术,可单级或多级串联(如一级 RO + 二级 RO)提升脱盐效果
电渗析(ED/EDR) 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通过电场驱动离子迁移,实现脱盐 优势:耐高盐(可处理 TDS>100000mg/L 废水)、操作灵活;局限性:脱盐率较低(70%-85%)、能耗较高 作为 RO 的补充,处理 RO 浓水或高盐度原水(如 TDS>30000mg/L)
膜蒸馏(MD) 利用膜两侧蒸汽压差,使水分子汽化通过疏水膜,盐分被截留 优势:可处理极高盐浓水(TDS>100000mg/L,接近饱和)、脱盐率>99.9%;局限性:能耗高(需加热)、膜易污染 处理 RO 浓水或蒸发前的预浓缩,适合资源化要求高的项目
分盐技术 纳滤分盐(NF 截留 SO₄²⁻,RO 截留 Cl⁻);电渗析分盐(EDR 分离一 / 二价盐) 实现盐分资源化(如回收工业级 NaCl、Na₂SO₄),避免杂盐产生危废 原水 Na₂SO₄与 NaCl 含量均较高(如两者均>5000mg/L),需 “零杂盐” 排放的项目
4. 浓水处置阶段:浓缩液减容与固废资源化 / 无害化
RO/ED 等脱盐技术产生的浓水(TDS 通常为 50000-150000mg/L)仍含有高浓度盐分和残留有机物,需通过 “蒸发结晶” 实现水的彻底分离和盐的固化,是 “零排放” 的Zui后一环。
工艺方法 原理 优势与适用场景 关键注意事项
多效蒸发(MEE) 利用蒸汽多次蒸发 - 冷凝,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浓缩浓水至饱和后结晶 优势:技术成熟、处理量大;局限性:能耗较高(需外部供汽) 适合有富余蒸汽的煤化工项目(如配套电厂),需处理结垢问题(加阻垢剂或在线清洗)
机械蒸汽再压缩(MVR) 利用压缩机将蒸发产生的二次蒸汽加压升温,作为热源循环利用 优势:能耗仅为 MEE 的 1/3-1/2,运行成本低;局限性:初期投资高 主流浓水处置技术,适合无富余蒸汽、规模化处理项目(如水量>50m³/h)
氧化预处理(WAO/SCWO) 湿式氧化(WAO:高温高压下氧化有机物);超临界水氧化(SCWO:超临界状态下彻底降解有机物) 降解浓水中高浓度 COD(如 COD>1000mg/L),避免有机物影响盐纯度 浓水 COD 过高(如>2000mg/L)时,需预处理后再进入蒸发结晶,否则结晶盐易结块、纯度低
结晶盐资源化 蒸发结晶后通过离心分离、洗涤干燥,得到固体盐;若纯度达标(如 NaCl 纯度>98%),可作为工业盐回用 实现盐资源回收,减少危废产生(若盐为非危废) 需严格控制进水有机物和重金属含量,避免结晶盐被污染;需按《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判断盐的属性
典型工艺组合案例(零排放路线)
结合煤化工高盐废水的实际水质(以煤气化废水为例,TDS≈15000mg/L、COD≈800mg/L、氨氮≈150mg/L),主流 “零排放” 工艺组合如下:
调节池(均质均量)→ 蒸氨(脱氨氮)→ 混凝沉淀(除SS/重金属)→ Fenton氧化(降COD)→ 超滤(UF,保安过滤)→ 纳滤(NF,分盐)→ 一级RO(脱盐,产淡水回用)→ 二级RO(浓缩浓水)→ MVR蒸发结晶(盐资源化)
核心效果:淡水回收率>85%(回用至循环水系统);结晶盐纯度>98%(作为工业盐外售);Zui终仅产生少量污泥(危废,送资质单位处置),实现废水 “零排放”。
工艺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
废水水质:TDS 高(>50000mg/L)优先选 ED/MD;COD 高需强化 AOPs 预处理;盐组分复杂(如含多种重金属)需增加化学沉淀步骤。
资源化需求:需回收工业盐则必须加 “分盐技术”(NF/ED 分盐);淡水回用需确保 RO 产水达标(如 COD<30mg/L、TDS<1000mg/L)。
成本与能耗:MVR 虽初期投资高,但运行成本远低于 MEE,适合长期运行项目;有富余蒸汽的项目可优先选 MEE 降低能耗。
环保政策:部分地区要求 “零杂盐” 排放,需避免产生混合盐危废,此时分盐技术为必选。
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煤化工高盐废水处理向 “低能耗、高资源化、智能化” 方向发展,如:
新型抗污染膜材料(如耐碱 RO 膜、疏水 MD 膜)提升膜寿命;
光伏驱动的 MVR 系统降低能耗;
耦合 “氧化 + 膜分离 + 结晶” 的一体化设备,减少占地并提升处理效率。
综上,煤化工高盐废水深度处理需根据实际工况 “定制化设计”,核心是平衡 “处理效果、资源化率、成本” 三者关系,Zui终实现环保达标与经济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