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吸附协同除铊工艺方法
氧化 - 吸附协同除铊工艺是针对煤化工高盐废水(尤其是煤气净化、焦化等环节废水)中铊污染的高效处理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氧化反应将低毒但易迁移的 Tl⁺转化为易沉淀的 Tl³⁺,再通过吸附材料深度捕集。以下是结合Zui新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系统性解析:
核心工艺原理与技术路径
1. 氧化反应:Tl⁺→Tl³⁺的高效转化
• 氧化剂选择:
◦ 高锰酸钾(KMnO₄):酸性条件(pH 5-6)下氧化性强,反应式为

控制 ORP 600-650mV 可确保 Tl⁺完全氧化。
◦ 次(NaClO):碱性条件(pH 9.5-11)下与催化剂(如 NiFe₂O₄@C)协同作用,Tl⁺氧化为 Tl³⁺的同时,ClO⁻分解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强化吸附。
◦ 高铁酸钾(K₂FeO₄):兼具氧化与絮凝功能,在 pH 3-4 时生成 Fe (OH)₃胶体,同步吸附 Tl³⁺,氧化效率较 KMnO₄高 15%-20%。
• 工艺优化:
◦ 分质氧化:针对高 Cl⁻(>20,000mg/L)废水,先通过纳滤分盐降低 Cl⁻浓度至 20,000mg/L 以下,避免 TlCl₄⁻络合抑制氧化反应。
◦ pH 调控:煤化工废水多呈弱碱性(pH 8-9.5),需投加酸(如 H₂SO₄)将 pH 调至 5-6 以激活高锰酸钾,或采用耐碱型氧化剂(如 NaClO)直接处理。
2. 吸附沉淀:Tl³⁺的靶向捕集
• 吸附剂类型:
◦ 金属氧化物基材料:
◦ 纳米剂:与除铊剂复合后形成螯合体系,通过表面羟基络合与沉淀双重机制吸附 Tl³⁺,出水铊浓度可降至 0.1μg/L 以下。
◦ 铁酸镍基水热炭(NiFe₂O₄@C):磁性材料可催化次生成活性氧,同步实现氧化与吸附,Zui大吸附量达 989mg/g,且可再生循环使用。
◦ 活性炭改性材料:
◦ 负载铁锰活性炭:通过 Fe-Mn 氧化物的氧化还原循环,对 Tl³⁺的吸附容量达 12mg/g,适用于高有机物废水(如焦化废水 COD 3000-5000mg/L)。
◦ 巯基改性树脂(如 Tulsimer® CH-TL7):硫醇基官能团特异性结合 Tl³⁺,耐受 Cl⁻浓度≤30,000mg/L,饱和后用 5% HCl 再生,再生液铊浓度 > 1000mg/L 可回收。
• 协同机制:
◦ 氧化促进吸附:氧化生成的 Tl (OH)₃胶体粒径小(<1μm),易被吸附剂孔隙截留;同时,氧化剂(如 KMnO₄)可氧化吸附剂表面,增加羟基、羧基等活性位点。
◦ 吸附强化氧化:吸附剂浓缩 Tl⁺浓度,提高氧化剂与污染物接触效率;活性炭等材料还可催化氧化剂分解,产生更多活性自由基(如・OH)。
典型工艺组合与工程实践
1. 煤化工废水处理案例(山西某焦化厂)
• 水质特征:
◦ Tl⁺浓度 100-150μg/L(占 85%),Cl⁻ 25,000mg/L,COD 3000-5000mg/L,pH 8.0-9.5。
• 工艺路线:
1. 预处理:
◦ 气浮除油:投加 PAC(100mg/L)+PAM(3mg/L)破除焦油乳化,SS 从 500-800mg/L 降至 < 100mg/L,COD 降低 40%。
◦ 酸性氧化破络:调 pH 至 5.0-6.0,投加 KMnO₄(80mg/L)氧化 Tl⁺为 Tl³⁺,同时降解酚类有机物(COD 降至 1000-1500mg/L)。
2. 主处理:
◦ 螯合沉淀:投加除铊剂破除 TlCl₄⁻络合,生成沉淀(Ksp=6.3×10⁻⁵⁰),同步去除铅、镉。
◦ 纳米制剂强化:投加耐碱型纳米剂(含硫杆菌),分泌胞外聚合物(EPS)螯合残留 Tl³⁺,铊去除率提升 20%。
3. 深度净化:
◦ 活性炭吸附:负载铁锰的改性活性炭(吸附容量 12mg/g)进一步去除痕量铊(<1μg/L)。
◦ 超滤回用:产水回用于熄焦工序(回用率 60%),浓水返回预处理循环。
• 处理效果:铊浓度从 100-150μg/L 降至 < 1μg/L,COD<50mg/L,吨水处理成本 13 元(较传统工艺降低 20%)。
2. 冶炼废水处理案例(云南某冶炼厂)
• 水质特征:Tl⁺浓度 0.04mg/L,pH 9.5-11,含铅、锌等重金属。
◦ 氧化沉淀:投加纳米螯合复合药剂,在 pH 11 条件下将 Tl⁺氧化为沉淀胶体,同步沉淀重金属。
◦ 吸附强化:改性二氧化硅气凝胶(含 N - 乙酰半胱氨酸活性位点)吸附残余 Tl³⁺,出水铊浓度 0.00004mg/L(去除率 99.9%)。
• 经济性:药剂投加量 0.0484kg/m³,处理 8260m³ 废水后成本显著低于传统工艺。
关键技术参数与控制
1. 反应条件优化
• pH 控制:
◦ 高锰酸钾氧化需 pH 5-6,耐碱型氧化剂(如 NaClO)可在 pH 9.5-11 下运行。
◦ 吸附阶段 pH 需与吸附剂特性匹配:铁基材料在 pH 7-9 时吸附容量Zui大,活性炭在酸性条件下效果更佳。
• 氧化剂投加量:
◦ KMnO₄投加量为铊摩尔量的 1.5-2 倍,NaClO 投加量 10mmol/L(针对 Tl 初始浓度 20mg/L)。
• 吸附剂用量:
◦ 铁酸镍基水热炭(NiFe₂O₄@C)投加量 0.5g/L,活性炭纤维毡 0.5-0.75g/L。
2. 协同增效机制
• 分盐预处理:高 Cl⁻废水(>30,000mg/L)需先经纳滤分盐,降低络合风险并提高氧化效率。
• 催化剂应用:
◦ NiFe₂O₄@C 催化次分解产生・OH,增强 Tl³⁺吸附。
◦ 铁锰复合氧化物(如 Fe-Mn/AC)通过氧化还原循环持续去除 Tl³⁺。
3. 吸附剂再生与资源化
• 臭氧微纳气泡再生:陈忠林团队开发的 GAC/O3-MNBs 工艺,通过间歇式原位氧化再生活性炭,臭氧用量减少 30%,再生后吸附容量恢复率 > 90%。
• 酸 / 碱再生:巯基树脂用 5% HCl 再生,活性炭纤维毡通过氧化处理恢复活性,避免金属负载脱落。
政策合规与行业标准
• 排放标准:
◦ 山西省《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14/1928-2024)要求铊≤1μg/L。
◦ 江西省《工业废水铊污染物排放标准》(DB36/1149-2019)规定铊≤0.1μg/L。
• 资源化要求:
◦ 蒸发结晶盐需符合《工业盐》(GB/T 5462-2015)标准,NaCl 纯度≥98% 可豁免危废管理。
◦ 超滤产水回用至工艺环节(如熄焦、冲渣),浓水经 MVR 蒸发回收工业盐,实现 “零排放”。
技术优势与发展趋势
1. 优势分析:
◦ 高效性:铊去除率 > 99.9%,出水浓度可达 μg/L 级。
◦ 经济性:吨水处理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 20%-30%,吸附剂再生减少耗材费用。
◦ 适应性:可处理高盐(Cl⁻≤30,000mg/L)、高有机物(COD≤5000mg/L)废水。
2. 前沿方向:
◦ 低能耗工艺:光伏驱动 MVR 蒸发、臭氧微纳气泡技术降低能耗。
◦ 智能运维:在线监测(TDS、ORP、铊浓度)与 AI 算法优化参数,实现精准调控。
◦ 材料创新:开发耐高盐、抗污染的吸附剂(如 MOFs、石墨烯基材料),提升吸附容量与选择性。
结语
氧化 - 吸附协同除铊工艺通过 “氧化转化 - 吸附捕集 - 再生回用” 的闭环设计,有效解决了煤化工废水中铊污染的技术与经济难题。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极端水质适应性(如高氟、高砷共存)、吸附剂再生效率及智能化控制,以应对 2025 年后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与碳约束,推动煤化工行业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