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13975397059

煤化工中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艺路线方法

煤化工中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工艺路线方法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04:59
价格
请来电询价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04:59
联系电话
13975397059
联系手机
13975397059
联系人
张先生
立即询价

详细介绍

焦化废水是煤化工行业典型的高难度工业废水,具有成分复杂(含酚类、氰化物、氨氮、多环芳烃、杂环化合物等)、毒性强、可生化性差、污染物浓度高等特点。其深度处理的核心目标是将生化处理后(通常经 A/O、A²/O、MBR 等工艺)的出水进一步处理至《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的直接排放标准(如 COD≤50 mg/L、氨氮≤15 mg/L),或满足循环冷却用水、杂用等回用要求。以下从单一工艺技术和典型组合工艺路线两方面,详细介绍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主流方法及应用特点。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核心单一工艺技术

单一工艺通常难以完全满足深度处理要求,但却是组合工艺的核心单元,需根据进水水质(如生化出水 COD、色度、毒性)和处理目标(达标排放 / 回用)选择适配技术。

1. 氧化技术(AOPs):降解难生化有机物

氧化技术通过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OH(羟基自由基,氧化电位 2.8 V),无选择性氧化焦化废水中的多环芳烃、杂环化合物等难降解有机物,大幅降低 COD 和毒性,是深度处理中Zui常用的 “破环” 单元。

技术类型 核心原理 工艺参数与特点 适用场景 优缺点分析

Fenton 氧化法 Fe²⁺催化 H₂O₂生成・OH,氧化有机物 pH=2~4(酸性条件),H₂O₂投加量 50~200 mg/L,Fe²⁺与 H₂O₂摩尔比 1:5~1:10,反应时间 1~2 h 生化出水 COD=150~300 mg/L 的场景,需后续沉淀除铁泥 优点:氧化效率高、成本较低;缺点:产泥量大、pH 调节成本高

催化臭氧氧化法 臭氧(O₃)在催化剂(如 MnO₂、Al₂O₃、活性炭)作用下生成・OH pH=7~9(碱性更优),O₃投加量 80~150 mg/L,催化剂填充率 30%~50%,停留时间 30~60 min 需深度去除色度、降低毒性的场景,可直接衔接吸附或膜工艺 优点:无二次污染、氧化能力强;缺点:臭氧发生成本高、利用率需控制

光催化氧化法 半导体催化剂(如 TiO₂)在紫外光激发下生成・OH pH=6~8,催化剂投加量 0.5~2 g/L,紫外光强度 10~30 W,停留时间 60~120 min 低浓度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或作为预处理降低毒性 优点:无药剂投加、环境友好;缺点:光利用率低、处理量小,难以大规模应用

2. 吸附技术:精准去除残留有机物与色度

吸附技术利用吸附剂的多孔结构或表面活性位点,物理 / 化学吸附废水中的残留有机物、色度物质,是深度处理的 “精制” 单元,常衔接在氧化之后进一步降低 COD。

吸附剂类型 核心原理 工艺参数与特点 适用场景 优缺点分析

颗粒活性炭(GAC) 多孔结构物理吸附,表面官能团化学吸附 空床停留时间(EBCT)15~30 min,炭层高度 1.5~2.5 m,饱和后需再生(蒸汽 / 热空气) 生化出水 COD=80~150 mg/L,需降至 50 mg/L 以下 优点:技术成熟、去除效果稳定;缺点:再生频繁、运行成本高、易滋生微生物导致堵塞

大孔吸附树脂 高分子聚合物的选择性吸附(如苯乙烯 - 二乙烯苯骨架) 树脂装填量按 COD 负荷计算(通常 1 g 树脂处理 5~10 mg COD),洗脱剂用乙醇 / NaOH,再生率 > 90% 需选择性去除特定有机物(如酚类、多环芳烃),或废水回用前精制 优点:选择性强、再生效率高、可回收有机物;缺点:初期投资高、对悬浮物敏感(需预处理)

分子筛(如 13X) 硅铝酸盐的微孔结构筛分与离子交换 温度 25~40℃,压力 0.2~0.3 MPa,EBCT 20~40 min 同时去除有机物和部分氨氮、重金属,适合回用预处理 优点:耐高温、抗污染能力强;缺点:吸附容量低、成本高

3. 膜分离技术:实现水质精制与回用

膜分离技术基于孔径筛分或电荷排斥作用,分离水中的悬浮物、胶体、有机物及盐类,是焦化废水实现 “零排放” 或回用的核心单元,需配合预处理(如超滤)避免膜污染。

膜技术类型 核心原理 工艺参数与特点 适用场景 优缺点分析

超滤(UF) 孔径 0.01~0.1 μm,截留悬浮物、胶体、大分子有机物 操作压力 0.1~0.2 MPa,温度 20~40℃,通量 15~30 L/(m²・h),需定期反洗(水 / 气) 作为纳滤(NF)/ 反渗透(RO)的预处理,保护后续膜 优点:预处理效果稳定、抗污染;缺点:无法去除小分子有机物和盐类

纳滤(NF) 孔径 1~10 nm,截留小分子有机物(MW>200)和二价盐 操作压力 0.4~0.8 MPa,脱盐率 30%~60%,COD 去除率 60%~80% 回用前去除部分有机物和硬度,避免循环水结垢 优点:运行压力低、能耗低于 RO;缺点:对单价盐截留率低

反渗透(RO) 孔径 < 1 nm,截留几乎所有有机物和盐类 操作压力 1.0~1.5 MPa,脱盐率 > 95%,COD 去除率 > 90%,产水可回用至循环冷却系统 废水 “零排放” 或高水质回用(如锅炉补水) 优点:水质精制效果好、实现资源回收;缺点:膜污染严重(需严格预处理)、产生浓水(需进一步处理)

4. 生物深度处理技术:低成本去除可生化残留 COD

若生化出水仍含有一定可生化性有机物(B/C>0.2),可采用生物深度处理技术,利用微生物进一步降解 COD,成本低于氧化和吸附。

曝气生物滤池(BAF) 载体(如陶粒、火山岩)表面生物膜氧化有机物,同时过滤悬浮物 气水比 3~5:1,水力负荷 1~2 m³/(m²・h),滤料层高 1.2~1.8 m,反洗周期 1~3 d 生化出水 COD=100~200 mg/L,B/C>0.2,需低成本降 COD 优点:占地小、集生物氧化与过滤于一体;缺点:易堵塞、对毒性物质敏感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 悬浮载体(如聚乙烯填料)上附着生物膜,生物量高 载体填充率 30%~50%,溶解氧(DO)2~4 mg/L,水力停留时间(HRT)2~4 h 生化出水波动大的场景,抗冲击能力强 优点:生物量高、处理效率高、无堵塞;缺点:载体易流失、需控制搅拌强度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典型组合工艺路线

实际工程中,单一工艺难以满足严苛的排放标准或回用要求,通常采用 “预处理 + 核心处理 + 精制处理” 的组合路线,以下为 3 类主流应用场景的成熟工艺:

1. 路线一:达标排放型(COD≤50 mg/L,氨氮≤15 mg/L)

工艺流程图:生化出水(A²/O/MBR)→ 混凝沉淀(预处理除悬浮物)→ Fenton 氧化(破环难降解有机物)→ 中和沉淀(除 Fe²⁺/Fe³⁺)→ 颗粒活性炭(GAC)吸附 → 达标排放

核心作用:混凝沉淀去除生化出水中的悬浮物(避免堵塞后续单元);Fenton 氧化将难降解 COD(如多环芳烃)氧化为小分子有机物;GAC 吸附残留有机物,确保 COD 达标。

应用案例:某焦化厂采用该路线,生化出水 COD 约 200 mg/L,经处理后稳定降至 40~50 mg/L,氨氮通过前端蒸氨 + 生化已降至 10 mg/L 以下,满足 GB 16171-2012 直接排放标准。

优势:技术成熟、运行稳定、投资成本适中;不足:Fenton 产泥量大,GAC 需定期再生。

2. 路线二:中水回用型(回用至循环冷却系统)

工艺流程图:生化出水 → 催化臭氧氧化(降 COD + 脱毒)→ 超滤(UF)→ 纳滤(NF)→ 回用至循环水系统

核心作用:催化臭氧氧化降低 COD(从 150 mg/L 降至 80 mg/L 以下)并去除毒性,避免损伤后续膜;UF 截留胶体和悬浮物(保护 NF 膜);NF 去除部分有机物(COD 降至 30 mg/L 以下)和硬度(避免循环水结垢)。

应用案例:某大型煤化工企业采用该路线,NF 产水 COD≤30 mg/L,硬度≤50 mg/L,满足循环冷却水补充水要求(GB 50050-2017),回用率达 70%,大幅降低新鲜水消耗。

优势:回用率高、运行成本低于 RO;不足:臭氧发生成本高,NF 对单价盐截留率低(需控制循环水含盐量)。

3. 路线三:零排放型(近零排放,浓水减量)

工艺流程图:生化出水 → 混凝沉淀 → 氧化(Fenton / 催化臭氧)→ 超滤(UF)→ 反渗透(RO)→ 浓水蒸发结晶 / 氧化 → 结晶盐填埋 / 回用

核心作用:前端预处理(混凝 + 氧化)Zui大限度降低 COD 和悬浮物,减少 RO 膜污染;RO 深度脱盐(产水 COD≤20 mg/L,电导率≤100 μS/cm),可回用至锅炉补水;RO 浓水(COD≈200 mg/L,盐浓度≈10000 mg/L)经蒸发结晶(多效蒸发 / MVR)固化,实现 “废水零排放”。

应用案例:某西北焦化厂(水资源匮乏地区)采用该路线,RO 产水回用率达 85%,浓水经 MVR 蒸发结晶产生杂盐(含水率 < 5%),满足《煤化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规范》(GB/T 39229-2020)要求。

优势:水资源利用率Zui高、无废水外排;不足:投资成本高(约 20~30 万元 / 吨水),蒸发结晶能耗大(需配套余热利用)。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的关键注意事项

预处理是核心:无论采用何种路线,需先通过混凝沉淀、UF 等预处理去除悬浮物、胶体和部分油脂,避免后续氧化催化剂中毒、吸附剂堵塞或膜污染。

氨氮协同控制:若生化出水氨氮超标(>15 mg/L),需在深度处理中增加 “折点加氯法”(pH=6~8,Cl₂/N 摩尔比 8~10)或 “离子交换法”(沸石 / 离子交换树脂),确保氨氮达标。

膜污染防控:RO/NF 膜需定期进行 “物理反洗(水 / 气)” 和 “化学清洗(柠檬酸 / NaOH)”,通常清洗周期为 1~3 个月,可延长膜寿命至 3~5 年。

浓水处理难题:零排放路线产生的 RO 浓水(盐浓度高、毒性强),若不采用蒸发结晶,也可通过 “氧化 + 蒸发塘” 处理,但需注意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

综上,焦化废水深度处理需根据排放要求、回用目标、成本预算选择适配工艺:达标排放优先选择 “Fenton+GAC”;中水回用优先选择 “催化臭氧 + UF+NF”;零排放则需 “氧化 + UF+RO + 蒸发结晶”。未来,随着催化剂、膜材料的升级和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深度处理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推动煤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


联系方式

  • 电  话:13975397059
  • 营销总监:张先生
  • 手  机:13975397059
  • 微  信:1397539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