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湿法炼锌的废水特点
湿法炼锌废水的特点与其核心工艺(硫酸浸出 - 净化 - 电解沉积)密切相关,因原料(锌精矿)成分、工艺参数及废水来源(如浸出洗渣水、净化废水、电解废液、冲洗水等)不同,废水整体呈现 “酸性主导、重金属复杂、高硫酸根、水质波动大” 的典型特征,具体可从以下 6 个核心维度详细解析:
废水呈强酸性,pH 波动范围窄但整体偏低
湿法炼锌的核心工序 ——浸出,需用硫酸作为浸出剂溶解锌精矿(主要成分 ZnS),反应原理为:
ZnS + H₂SO₄ → ZnSO₄ + H₂S↑(焙烧后的锌焙砂浸出反应类似,生成 ZnSO₄和水)。
为确保锌的高效溶出,浸出过程需控制过量硫酸(通常浸出液 pH=1-3),后续洗涤浸出渣(回收残留锌)的废水、净化工序排水及部分电解废液,均会继承酸性特征,导致整体废水 pH 多维持在2-5(未中和前),仅地面冲洗水、雨水径流 pH 略高(接近中性)。
酸性环境会显著影响污染物形态:如重金属(Tl、Cd、Pb 等)多以游离态离子(Tl⁺、Cd²⁺、Pb²⁺)存在,溶解度高,难以自然沉淀;同时酸性会腐蚀处理设备,需先通过中和预处理(如加石灰、电石渣)调节 pH,为后续重金属去除创造条件。
重金属种类多、浓度高,含优先控制污染物
锌精矿中通常伴生Tl(铊)、Cd(镉)、Pb(铅)、Cu(铜)、As(砷)、Hg(汞) 等有害元素(不同矿区矿石伴生元素含量差异大),浸出过程中这些元素会部分溶解进入液相,形成含多种重金属的废水,具体特征如下:
特征污染物突出:铊(Tl)和镉(Cd)是湿法炼锌废水的 “标志性污染物”—— 铊为剧毒重金属(口服致死量仅 10-15mg/kg),易在生物体内富集;镉为 I 类致癌物,且无法生物降解,二者均被列为国家优先控制污染物,废水中浓度通常可达0.1-10mg/L(远超《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中 “总铊≤0.005mg/L、总镉≤0.05mg/L” 的限值)。
重金属形态稳定:酸性条件下,重金属多以简单阳离子形式存在(如 Tl⁺、Cd²⁺、Cu²⁺),少部分与硫酸根形成络合物(如 [Pb (SO₄)₂]²⁻),但整体溶解度高,需通过化学沉淀(如硫化物、氢氧化物沉淀)、吸附或离子交换等强物理化学方法去除。
来源差异明显:不同工序废水的重金属组成不同 —— 浸出洗渣水含铊、砷较多;净化废水(如置换除镉、铜后的废水)含镉、铜残留;电解废液(废电解液)则以铅、锌为主(因电解过程铅阳极溶解)。
硫酸根浓度极高,易引发结垢与回用难题
因浸出剂为硫酸,且后续洗涤、净化过程会持续带出硫酸根,废水中SO₄²⁻浓度普遍高达 1000-5000mg/L(部分电解废液甚至超过 8000mg/L),这是湿法炼锌废水区别于其他工业废水的核心特征之一。
高浓度硫酸根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处理过程结垢:若采用石灰中和预处理,SO₄²⁻会与 Ca²⁺生成 CaSO₄(石膏)沉淀,附着在管道、反应器内壁形成硬垢,堵塞设备并降低传热 / 传质效率;
限制废水回用:湿法炼锌工艺对循环水的硫酸根浓度有严格要求(如回用于浸出需控制 SO₄²⁻≤3000mg/L),高硫酸根废水需额外增加 “脱盐工序”(如膜分离、蒸发结晶),提升处理成本。
悬浮物(SS)含量高,易吸附重金属加剧处理难度
湿法炼锌过程中,矿石破碎、磨矿会产生细颗粒,浸出后生成的浸出渣(主要成分 SiO₂、Fe₂O₃、CaSO₄等)需经 3-5 次逆流洗涤以回收残留锌,洗涤废水会携带大量悬浮固体,导致废水中 SS 浓度通常可达500-3000mg/L(部分洗渣水甚至超过 5000mg/L)。
这些悬浮物的危害包括:
增加水体浊度,影响后续处理单元(如吸附、过滤)的效率(如堵塞吸附剂孔隙、滤膜);
悬浮物表面常吸附重金属离子(如 Tl⁺、AsO₄³⁻),若直接排放会导致重金属 “随渣流失”,若预处理仅去除 SS 而未同步处理吸附的重金属,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湿法炼锌废水需先通过 “中和沉淀 + 絮凝 + 过滤” 预处理去除 SS,同时同步去除部分重金属。
水质、水量波动大,对处理工艺稳定性要求高
湿法炼锌废水的水质、水量易受原料、工艺参数影响,波动显著,主要原因包括:
原料成分不稳定:不同矿区(或同一矿区不同批次)锌精矿的伴生元素(铊、镉、砷等)含量差异大(如铊含量可能从 0.01% 波动至 0.1%),导致浸出废水的重金属浓度、种类波动;
工艺参数调整:浸出酸度(H₂SO₄浓度)、温度(通常 60-80℃)、反应时间,以及洗渣水用量(如洗渣水 / 渣比)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废水的 pH、SS 浓度及硫酸根含量;
工序排水不均衡:电解废液(含高浓度硫酸锌)通常间歇排放,而洗渣水、地面冲洗水为连续排放,导致废水总量波动(如日排放量可能相差 20%-50%)。
这种波动要求废水处理工艺具备 “抗冲击能力”,例如采用调节池均质均量、预处理单元预留缓冲空间、深度处理单元(如吸附)可灵活调整药剂用量等。
生物可降解性差、毒性强,难以采用生物处理
湿法炼锌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无机物)、硫酸根(无机物) ,几乎不含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如 COD 通常 < 100mg/L),BOD₅/COD 比值远低于 0.3(生物可降解性临界值),无法通过常规生物处理法(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去除污染物。
更关键的是,废水中高浓度重金属(尤其是铊、镉)对微生物具有强毒性 —— 即使浓度仅为 0.1-1mg/L,也会破坏微生物细胞膜、抑制酶活性,导致生物处理系统崩溃。因此,湿法炼锌废水的处理核心以物理化学方法为主(如中和沉淀、硫化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等),仅在深度处理后(如重金属浓度降至安全水平),若需去除少量有机物,才可能辅助采用生物处理。
总结:湿法炼锌废水的核心管控难点
综合以上特点,湿法炼锌废水的核心管控难点集中在 “酸性调节与硫酸根控制”“铊、镉等特征重金属深度去除”“抗水质波动能力” 三大方面。实际处理中需采用 “预处理(中和除 SS + 部分重金属)+ 深度除重金属(如硫化沉淀 / 吸附 / 离子交换)+ 脱盐(如需回用) ” 的组合工艺,才能满足排放标准(如 GB 25466-2010)或回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