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生产企业去除盐的有效技术方法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盐还原为无害物质的技术。这类微生物(如脱氯菌)能以盐作为电子受体,在厌氧条件下将其逐步还原为氯离子(Cl⁻),同时利用有机物(如甲醇、乙酸)作为电子供体获取能量。
该技术的优势在于成本较低(主要消耗碳源)、无二次污染,且对低浓度盐(μg/L 级)的去除效果稳定,去除率可达 90% 以上。例如,在某饮用水处理项目中,采用生物滤池工艺,进水盐浓度为 50μg/L,出水可降至 5μg/L 以下。不过,其对环境条件要求较严格:需维持厌氧环境(溶解氧<0.5mg/L)、适宜温度(20-30℃)和 pH(6.5-8.0),且微生物对毒性物质(如重金属、抗生素)敏感,因此更适合水质较简单的场景(如饮用水、低污染废水)。
二、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通过化学反应将盐还原为低价态氯化合物(Zui终为 Cl⁻),核心是选择高效还原剂和催化剂。常用的体系包括:
零价铁(Fe⁰)还原:零价铁在酸性条件下可释放电子,将 ClO₄⁻还原,但反应速率较慢,需通过负载贵金属(如 Pd、Ag)或与过氧化氢联用强化,在条件下盐去除率可达 85% 以上;
催化加氢还原:在贵金属催化剂(如 Pd/Al₂O₃)作用下,氢气(H₂)作为还原剂将盐还原,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选择性高,适合高浓度废水(mg/L 级)处理,例如某工业废水处理中,进水盐浓度为 200mg/L,经催化加氢后降至 10mg/L 以下。
化学还原法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可控性强,但需消耗还原剂和催化剂,成本较高(尤其贵金属催化剂),且可能产生中间产物(如 ClO₃⁻),需优化工艺确保完全还原。
三、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可交换离子(如 Na⁺、Cl⁻)与水中盐(ClO₄⁻)进行交换,从而将其去除。常用的树脂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其对盐的选择性高于普通阴离子(如 Cl⁻、SO₄²⁻),尤其经过特殊改性的树脂(如季铵化树脂),吸附容量可达 10-30mg/g。
该技术的优势是处理效率高(出水盐浓度可<10μg/L)、操作简便,且树脂可通过再生(如用浓 NaCl 溶液洗脱)重复使用,适合高浓度废水(mg/L 级)或深度处理场景。例如,某企业采用离子交换柱处理生产废水,进水盐浓度为 500mg/L,出水可降至 5mg/L 以下,再生后树脂吸附性能恢复率达 90%。不过,树脂易受共存阴离子(如 SO₄²⁻)竞争影响,且再生过程会产生高浓度含盐废水,需进一步处理。
四、膜分离法膜分离法通过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分离盐,常用技术包括:
纳滤(NF):纳滤膜的孔径(1-2nm)和电荷特性可截留盐(基于尺寸筛分和静电排斥),对盐的截留率可达 80%-95%,同时保留部分有益矿物质,适合饮用水净化;
反渗透(RO):反渗透膜的截留精度更高(几乎截留所有离子),盐去除率>99%,但能耗高(需高压驱动),且产水率较低(通常 50%-70%),适合对水质要求极高的场景(如电子级纯水)。
膜分离法的优点是无需添加药剂、无副产物,处理效果稳定,但膜组件成本高、易受污染(如结垢、有机物吸附),需定期清洗或更换,运行成本较高,更适合小规模或深度处理需求。
五、氧化法氧化法通过产生强氧化性自由基(如・OH)分解盐,常用工艺包括:
紫外(UV)/ 过氧化氢(H₂O₂):UV 激活 H₂O₂产生・OH,可氧化盐,但效率较低,需高剂量药剂;
光催化氧化:以 TiO₂为催化剂,在 UV 照射下产生自由基,对盐有一定降解作用,但目前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实际应用较少。
该技术的优势是可同步去除水中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但对盐的针对性较差(盐化学稳定性强,难以被氧化),能耗和药剂成本高,目前主要作为辅助工艺与其他技术联用。
技术选择建议低浓度、水质简单(如饮用水):优先选择生物处理法或纳滤,成本低且环保;
高浓度、工业废水(如、):离子交换法或化学还原法更高效,可结合预处理降低共存离子干扰;
深度处理、高水质要求:反渗透或离子交换法 + 吸附法联用,确保达标;
成本敏感、中低浓度:生物处理法或吸附法更具经济性。
实际应用中,常通过 “预处理(如混凝除浊)+ 核心技术(如离子交换)+ 深度处理(如吸附)” 的组合工艺,平衡处理效率、成本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