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从源头控制到资源回收的全链条方案
废水来源与污染物特性分析
主要行业来源
采矿选矿:露天开采爆破废水、选矿药剂(黄药、黑药)废水,含悬浮物(SS>5000mg/L)及重金属(Cu、Pb、Zn 等)。
冶炼加工:火法冶炼烟气洗涤水(酸性,pH 1-3,含 As、Cd、Hg)、湿法浸出液(含 Fe³⁺、Ni²⁺及游离酸)。
金属加工:表面处理废水(类似电镀,但可能含更多合金元素如 Sn、Sb)、切削液废水(含乳化油和 Zn²⁺)。
污染物特征
复合污染:常含多种重金属(如 Cu-Pb-Zn 共生)、酸 / 碱、悬浮物及有机药剂(如物、氟化物)。
浓度波动大:采矿废水重金属浓度可从 10mg/L 到 1000mg/L 不等,冶炼废水 pH 可低至 1 或高至 14。
预处理工艺:水质调节与杂质分离
固液分离
格栅 + 沉砂池:去除矿石碎屑、金属颗粒(粒径>5mm),沉砂池停留时间≥30 分钟,SS 去除率达 60%-80%。
高效沉淀池:投加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形成絮体沉淀,SS 可降至 50mg/L 以下,适用于高浊度废水(SS>1000mg/L)。
酸碱中和
酸性废水(pH<4):投加石灰(CaO)或电石渣,调 pH 至 6-9,同时部分重金属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碱性废水(pH>10):投加(H₂SO₄)或烟道气(CO₂)中和,降低处理成本。
核心处理工艺:重金属与有毒物质去除
(一)重金属去除技术体系
化学沉淀法(基础工艺)
氢氧化物沉淀:
控制 pH 至重金属沉淀区间(如 Cu²⁺在 pH 8-9,Zn²⁺在 pH 9-10),投加石灰或 NaOH,成本低但污泥量大(含水率≥95%)。
案例:某铜矿废水用石灰沉淀,Cu²⁺从 200mg/L 降至 5mg/L,但污泥产生量达 1.2t/1000m³ 废水。
硫化物沉淀(高浓度 / 络合态适用):
投加 Na₂S 或 H₂S,生成 CuS(Ksp=6×10⁻³⁶)、PbS(Ksp=8×10⁻²⁸)等硫化物,去除率比氢氧化物法高 1-2 个数量级,适用于重金属浓度>100mg/L 或含络合剂(如 CN⁻)的废水。
注意:需控制 S²⁻浓度<1mg/L,避免 H₂S 气体逸出,可通过曝气氧化残留 S²⁻。
离子交换与吸附法(深度处理)
螯合树脂:选用氨基磷酸型树脂,对 Cu²⁺、Pb²⁺选择性吸附,出水重金属≤0.01mg/L,适用于废水回用(如选矿循环水)。
活性炭吸附:椰壳活性炭对低浓度重金属(<10mg/L)和有机药剂(如黄药)去除效果显著,吸附容量为 5-15mg/g 活性炭。
膜分离技术(资源回收)
纳滤(NF)+ 反渗透(RO):
NF 膜截留二价重金属离子(如 Cu²⁺、Zn²⁺),透过液经 RO 膜浓缩,产水可回用于工艺用水(电导率<100μS/cm);
浓缩液经蒸发结晶回收金属盐(如 CuSO₄・5H₂O),水回用率达 70%-85%。
(二)特殊污染物处理
物(CN⁻)去除
臭氧 - 生物联合法:
臭氧(O₃)先将 CN⁻氧化为 CNO⁻(投加量为 CN⁻的 3 倍),再通过生化池(缺氧 - 好氧工艺)降解 CNO⁻为 CO₂和 N₂,总去除率≥99%,适用于含氰选矿废水(CN⁻<50mg/L)。
氟化物(F⁻)去除
钙盐 - 铝盐协同沉淀:
投加 CaCl₂(F⁻:Ca²⁺=1:2)生成 CaF₂沉淀,再投加 AlCl₃形成 AlF₆³⁻络合物,F⁻可从 50mg/L 降至 10mg/L 以下(GB 8978 要求≤10mg/L)。
深度处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
氧化技术(AOTs)
催化臭氧(O₃/UV/TiO₂):降解残留有机物(如选矿药剂)和低价态重金属(如 As³⁺氧化为 As⁵⁺),COD 去除率达 40%-60%。
中水回用系统
多介质过滤 + UF+RO:
多介质滤池(石英砂 + 活性炭)去除悬浮物和胶体;
超滤(UF)截留大分子有机物;
反渗透(RO)脱盐,产水用于冶炼工艺补水,吨水成本约 2-3 元。
污泥处理与重金属资源化
分类脱水与稳定化
含重金属污泥:采用板框压滤机脱水(含水率≤60%),添加固化剂(如水泥 + 粉煤灰)稳定化,防止重金属溶出。
含氰污泥:需先高温灭活(≥121℃,30 分钟),再与其他污泥混合处理。
金属回收技术
湿法冶金:
含 Cu 污泥用浸出(固液比 1:5,pH 1-2,温度 60℃),浸出液经萃取(P204 萃取剂)- 反萃 - 电积,得到电解铜(纯度 99.95%);
含 Zn 污泥通过氨浸 - 蒸氨 - 煅烧,生产 ZnO 粉体(纯度≥99%)。
典型工艺流程示例(以铜矿废水为例)
plaintext
原水(Cu²⁺=150mg/L,SS=3000mg/L,pH=2)
↓
格栅+沉砂池(去除大颗粒杂质)
调节池(停留时间12h,均质均量)
一级中和(投加CaO,调pH至5,沉淀Fe³⁺)
二级中和(投加NaOH,调pH至8.5,沉淀Cu²⁺)
高效沉淀池(投加PAC+PAM,SS降至30mg/L)
硫化物投加槽(投加Na₂S,Cu²⁺降至0.5mg/L)
砂滤池(进一步去除悬浮物)
UF膜(截留胶体态重金属)
RO膜(产水回用,浓缩液进蒸发结晶)
结晶盐(回收CuSO₄)
工艺选择与成本控制要点
高浓度酸性废水:优先采用 “硫化物沉淀 + 中和”,比传统氢氧化物沉淀减少 30% 污泥量;
低浓度含重金属废水:选择 “离子交换 + 膜法”,虽投资高(约 1500-2000 元 / 吨水),但可回收金属抵消成本;
排放标准:若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重金属≤0.5mg/L),需在常规沉淀后增加膜分离或氧化工艺。
通过 “源头分类 - 过程减量 - 末端回用” 的全流程设计,有色金属废水处理已从单纯达标排放向 “重金属零排放 + 水资源循环” 升级,尤其适用于缺水地区和重金属资源紧缺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