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水处理工艺方法与流程
一、医疗废水的特性与处理标准
特性:含有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化学药剂(消毒剂、药剂残留)、重金属(汞、铬等)、有机物(药物成分、血液成分)及放射性物质,具有高毒性、高传染性。
排放标准:中国《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要求,废水需达到预处理标准或直接排放标准,重点控制 COD、BOD₅、SS、粪大肠菌群数、重金属等指标。
格栅拦截
作用:去除大颗粒悬浮物、纤维、碎纸等杂质,防止后续设备堵塞。
设备:机械格栅、人工格栅,孔径通常为 5-10mm。
调节池
作用:均衡水质水量,调节 pH 值(通常医疗废水 pH 波动大,需调至 6-9),降低后续处理负荷。
设计:停留时间 8-12 小时,配备搅拌装置防止悬浮物沉淀。
预消毒(可选)
场景:传染病医院或疫情期间,需在预处理阶段加氯消毒,杀灭部分病原体。
药剂:次、二氧化氯,接触时间≥1 小时,余氯量控制在 2-8mg/L。
(二)主体处理阶段1. 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传统工艺)
原理: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通过曝气池和沉淀池组合,COD 去除率可达 80%-90%。
变种:A/O(厌氧 - 好氧)工艺可同步脱氮,A²/O 工艺可除磷,适用于有机物含量高的综合医疗废水。
膜生物反应器(MBR)
优势:膜分离与生物处理结合,污泥浓度高,出水水质好(COD≤50mg/L,SS≤5mg/L),占地小。
应用:中小型医院或对水质要求高的场景,可直接作为深度处理前的过渡。
生物接触氧化法
特点:填料上附着生物膜,耐冲击负荷,管理简便,适合水量较小的医疗机构。
2. 化学处理工艺(针对特殊污染物)重金属去除
方法:投加纳米螯合剂(如巯基改性纳米材料),通过螯合反应生成稳定沉淀物,配合混凝沉淀(PAC/PAM)去除,重金属去除率可达 99% 以上。
案例:含汞废水处理中,纳米螯合剂可将汞离子浓度从 1mg/L 降至 0.001mg/L 以下,满足排放标准。
有机物降解
氧化技术(AOPs):臭氧氧化、UV/H₂O₂、芬顿试剂(Fe²⁺+H₂O₂),破坏难降解有机物(如抗生素残留),COD 去除率可达 50%-70%。
(三)深度处理阶段过滤工艺
作用:进一步去除悬浮物、胶体和部分有机物。
方法:砂滤、活性炭吸附(去除异味和色度)、精密过滤(滤芯孔径 1-5μm)。
膜分离技术
反渗透(RO)/ 纳滤(NF):用于回用场景,去除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出水可作为冲洗水或冷却水。
(四)消毒处理阶段二氧化氯消毒 | 强氧化破坏病原体结构 | 消毒效率高,无三致物质 | 需控制投加量,避免残留氯超标 |
紫外线消毒 | UV 破坏 DNA/RNA 结构 | 无化学残留,操作简便 | 对浊度敏感,需前处理保证水质清澈 |
臭氧消毒 | 强氧化杀菌 | 消毒速度快,兼具脱色除味 | 设备成本高,需注意尾气处理 |
次消毒 | 生成次氯酸杀菌 | 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 可能产生三卤甲烷,需控制接触时间 |
标准要求:接触时间≥1.5 小时(传染病医院),粪大肠菌群数≤100 个 / L,余氯量 6.5-10mg/L(接触池出口)。
(五)污泥与尾气处理污泥处理
性质:医疗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属于危险废物(HW01),含病原体和重金属。
流程:浓缩→调理(投加絮凝剂)→脱水(板框压滤机)→灭菌(高温蒸汽、石灰消毒)→安全处置(交由资质单位焚烧或填埋)。
尾气处理
来源:调节池、厌氧池等产生的恶臭气体(H₂S、氨等)。
方法:活性炭吸附、生物滤池、化学洗涤,确保排放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三、典型工艺组合案例综合医院常规废水:
格栅→调节池→A/O 生物池→MBR→活性炭吸附→二氧化氯消毒→排放
传染病医院废水:
格栅→调节池(预消毒)→A²/O 生物池→膜过滤→臭氧消毒→紫外消毒→排放
含重金属医疗废水:
格栅→调节池→纳米螯合剂投加→混凝沉淀→生物接触氧化→RO 膜→次消毒→排放
智能化处理:物联网监控水质参数(pH、COD、余氯),自动调节加药和曝气系统。
组合工艺优化:如 “生物处理 + 氧化 + 膜分离” 集成系统,提升难降解污染物去除率。
资源化利用: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冲洗、绿化,降低水资源消耗。
五、注意事项不同科室废水(如检验科、口腔科、放射性科室)需分类预处理,避免混合后处理难度增加。
处理系统需定期维护,特别是膜组件、消毒设备,防止效率下降或安全隐患。
通过以上流程,医疗废水可实现从污染物去除到达标排放的全过程控制,同时兼顾环保标准与运行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