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会影响复合除铊剂的除铊效果?
复合除铊剂的除铊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通过改变铊离子的形态、复合药剂的反应活性或沉淀 / 吸附过程的效率,直接或间接影响Zui终处理效果。以下是主要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
废水自身性质
1. pH 值
pH 是影响除铊效果Zui关键的因素之一。
◦ 铊离子的形态(Tl⁺或 Tl³⁺)随 pH 变化:酸性条件下,Tl⁺更稳定;碱性条件下,Tl³⁺易形成 Tl (OH)₃沉淀(溶度积极低,约 10⁻⁴⁴),复合药剂中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也更易将 Tl⁺氧化为 Tl³⁺。
◦ 复合药剂的活性依赖 pH:例如含铁复合药剂在中性至弱碱性(pH 6-9)时,羟基氧化铁的吸附位点更活跃;硫化物类复合药剂在强酸性条件下易释放硫化氢,降低反应效率,需控制 pH 在 8-10 左右。
2. 铊的初始浓度与形态
◦ 初始浓度过高可能超出复合药剂的反应容量,导致去除率下降,需根据浓度调整药剂投加量。
◦ 铊的形态(游离态、络合态)影响反应:若铊与废水中的有机物(如腐殖酸)或阴离子(如 Cl⁻、SO₄²⁻)形成稳定络合物,复合药剂的吸附或沉淀作用会被抑制,需先破络(如加氧化剂)。
3. 共存离子与杂质
◦ 高浓度的竞争离子(如 Fe³⁺、Mn²⁺、Pb²⁺、Zn²⁺)会与铊离子争夺复合药剂的吸附位点或反应基团,降低对铊的选择性。
◦ 氯离子(Cl⁻)可能与 Tl⁺形成 TlCl 络合物(如 TlCl₂⁻),增加铊的溶解度,干扰沉淀反应;硫化物(S²⁻)过量则可能生成可溶性 TlS⁻,反而导致铊溶出。
◦ 悬浮颗粒物或有机物会包裹复合药剂颗粒,阻碍其与铊离子的接触,需预处理(如混凝沉淀)去除。
复合除铊剂自身特性
1. 药剂成分与配比
复合药剂的核心是 “氧化剂 + 吸附剂 / 沉淀剂” 的协同作用,成分比例直接影响效率:
◦ 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不足时,Tl⁺无法充分转化为 Tl³⁺,难以形成稳定沉淀;过量则可能氧化药剂中的其他成分(如硫化物),浪费药剂。
◦ 吸附 / 沉淀组分(如羟基氧化铁、黄钾铁矾)的比例过低,会导致对铊的吸附容量不足;比例过高则可能增加渣量,且经济性下降。
2. 药剂投加量
◦ 投加量不足时,无法完全反应或吸附废水中的铊,去除率低;投加过量可能导致药剂残留,或因副反应(如硫化物过量生成 TlS⁻)反而使铊溶出,同时增加处理成本。
3. 药剂的物理性质
◦ 颗粒大小:复合药剂若为固体颗粒,粒径越小(如纳米级),比表面积越大,反应接触效率越高;但若颗粒过细,可能导致后续过滤困难。
◦ 稳定性:部分复合药剂(如含纳米零价铁)易被氧化失效,需控制储存条件(如厌氧),否则会降低除铊活性。
反应条件与操作参数
1. 反应时间与搅拌强度
◦ 反应时间不足会导致铊离子与药剂未充分反应,需根据药剂类型控制(如快速反应型需 10-30 分钟,吸附主导型需 1-2 小时)。
◦ 搅拌强度过低会导致药剂与废水混合不均,局部浓度过高或反应不充分;搅拌过强可能破坏已形成的沉淀物,导致铊重新溶出。
2. 温度
◦ 温度升高通常加速氧化反应(如 Tl⁺→Tl³⁺)和吸附速率,但过高温度可能使复合药剂中的有机成分(如壳聚糖、海藻酸钠)分解,或降低 Tl (OH)₃的稳定性。多数情况下,室温(20-30℃)即可满足反应需求。
3. 药剂投加方式
◦ 分阶段投加(如先加氧化剂氧化,再加吸附剂)比一次性投加更高效,可避免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硫化物与氧化剂直接反应)。
◦ 投加顺序错误(如先加硫化物后加氧化剂)可能导致氧化剂优先与硫化物反应,而非氧化铊离子,降低效果。
后续处理工艺
复合药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如 Tl (OH)₃、硫化铊复合物)需通过絮凝、沉淀、过滤等工艺分离,若后续处理不当,会导致铊重新释放:
• 絮凝剂(如聚合铁)的投加量不足,会导致沉淀物分散,难以沉降;
• 过滤设备精度不够(如滤膜孔径过大),会使细小沉淀颗粒随出水流失,导致铊浓度反弹。
总结
复合除铊剂的除铊效果是废水性质、药剂特性、反应条件及后续工艺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应用中需通过小试优化关键参数(如 pH、药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并结合废水的具体成分(如共存离子、有机物含量)调整工艺,以达到去除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