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国内外印染工业废水处理的典型成功案例,涵盖不同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展示了从达标排放到资源回用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一、国内案例:技术集成与资源回用1. 福建凤竹纺织:中水回用与余热回收示范工程处理规模:13000 吨 / 天
核心工艺:
预处理:调节池 + 混凝气浮,去除悬浮物及部分染料;
生化处理:水解酸化 + 接触氧化,降解有机物并提高 B/C 比;
深度处理:反渗透(RO)+ 连续流砂滤池,产水回用率 50%,热水回用率 95%;
资源回收:定型机余热回收用于染机供热,冷凝水直接回用于洗水工序。
效果:
出水 COD≤30 mg/L(优于国标 200 mg/L),色度<50 倍;
单位产品用水量下降 34%,年节约水费超千万元1。
创新点:建立 “水资源梯级利用 + 蒸汽余热回收” 体系,实现水、热双重循环,入选工信部 2024 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典型案例。
2. 常州旭荣针织印染:双膜技术提升回用率处理规模:6000 吨 / 天
核心工艺:
预处理:水解酸化 + 气浮,去除胶体及部分色度;
深度处理:超滤(UF)+ 反渗透(RO),中水回用率 30%;
升级改造:引入高盐废水双膜处理技术,水重复利用率提升 8.28%,单位产品用水量降至 70.8 立方米 / 吨。
效果:
COD、色度、悬浮物去除率均>95%,出水水质满足印染工艺需求;
2023 年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成为长三角地区纺织印染绿色转型2。
3. 浙江某印染厂:臭氧 - MBBR 协同处理高色度废水处理规模:800 吨 / 天
核心工艺:
强化预处理:臭氧 - 紫外联合氧化 + 高效混凝,破坏偶氮染料发色基团;
生化处理:厌氧水解 + 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提高微生物浓度与降解效率;
深度处理:活性炭吸附 + 超滤,确保出水稳定达标。
效果:
色度从 200 倍降至 30 倍以下,COD 去除率从 65% 提升至 85%;
生化系统抗冲击能力显著增强,运行成本降低 20%5。
技术亮点:MBBR 生物膜载体比表面积大,微生物浓度达传统活性污泥法的 3 倍,适用于难降解废水。
二、零排放与资源化案例: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双赢1. 山西临汾染化集团:印染废水零排放工程处理规模:500 吨 / 天(一期)
核心工艺:
预处理:中和 + 混凝沉淀,去除重金属及悬浮物;
生化处理:A/O+MBR,降解有机物并脱氮;
深度处理:多介质过滤 + 树脂软化 + 双级反渗透(RO),产水满足锅炉用水标准(GB/T1576-2018);
浓水处理:浓水反渗透 + 蒸发结晶,盐分固化后安全填埋。
效果:
出水 TDS<100 mg/L,完全回用于生产,实现零排放;
被山西省列为重点环保示范项目,获政府专项支持4。
挑战:高盐浓水(TDS>50000 mg/L)需多级软化与反渗透,能耗占总运行成本的 40%。
2. 浙江绍兴柯桥:膜法回用与盐资源回收处理规模:21 家企业联合处理,总规模超 10 万吨 / 天
核心工艺:
预处理:混凝沉淀 + 砂滤,降低膜污染风险;
深度处理:低压纳滤(NF)+ 耐碱反渗透(RO),水回用率 65%;
资源回收:浓水提取液体元明粉(钠),直接回用于染布工序。
效果:
年回用水量相当于 5 个西湖,节约成本近 8 亿元;
盐回用率 85%,替代工业盐采购,减少危废处置量8。
技术突破:抗污染耐碱 RO 膜寿命延长 2 倍,低压大通量 NF 膜截留小分子有机物效率达 94.8%9。
三、前沿技术应用案例:颠覆性工艺推动行业变革1. 浙江金华电子束辐照示范工程处理规模:1500-2000 吨 / 天
核心工艺:
预处理:混凝沉淀去除悬浮物;
深度处理:电子束辐照降解难生物降解有机物(如偶氮染料、表面活性剂);
后续处理:砂滤 + 活性炭吸附,确保出水达标。
效果:
COD 去除率>80%,色度降低至 50 倍以下;
无需化学药剂,能耗较传统氧化法降低 30%6。
技术优势:电子束辐照可同时实现消毒与有机物矿化,适用于抗生素废水、工业园区综合废水等复杂场景。
2. 浙师大超膜团队:金属复合超滤膜技术处理规模:3000 吨 / 天(绍兴某印染厂)
核心工艺:
预处理:常规混凝沉淀;
深度处理:有机高分子 - 金属复合超滤膜,适配孔径 200 纳米;
智能控制:外接传感器自动监测膜通量,实现自清洁。
效果:
印染分子截留率 94.8%,中水回用率 74%;
浪莎公司应用后月节水 1.7 万吨,成本降低 2/37。
创新点:荷叶仿生膜结构抗污染性能优异,使用寿命达 5 年以上,突破传统膜技术瓶颈。
四、技术趋势与行业启示资源化利用成为主流:
膜法回用与盐回收(如柯桥案例)、余热回收(如凤竹纺织)显著降低企业成本,推动行业从 “末端治理” 向 “资源循环” 转型。
氧化技术普及:
臭氧、电子束辐照等技术在高色度、难降解废水处理中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活性染料、分散染料废水56。
智能化与精准调控:
浙师大团队的智能膜系统、杰鲁特的在线监测技术提升了处理稳定性,降低人工干预成本57。
政策驱动与引领:
工信部典型案例(如凤竹、常州旭荣)和研发项目(如柯桥近零排放项目)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18。
这些案例表明,印染废水处理需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选择 “预处理减荷 - 生化降解 - 深度处理 - 资源回收” 的全链条方案,同时关注新技术(如电子束、仿生膜)的应用潜力,在环保合规与经济效益间实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