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治理铊污染方面已形成 “国家法律 - 行政法规 - 部门规章 - 地方标准 - 技术规范” 的多层次政策法规体系,结合严格监管与科技支撑,构建了全链条防控机制。以下从制度框架、重点政策、地方实践、法律责任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国家层面的法律与政策框架
(一)核心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施行)
明确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要求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涉铊企业需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并承担污染治理主体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 年修订)
第八十三条规定,超标排放铊等有毒污染物的企业,将面临 10 万 - 100 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停业关闭。2025 年湖南耒水事件中,涉事企业因铊浓度超标 30% 被处罚 41 万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1 年修订)
第三百三十八条 “污染环境罪” 将铊列为有毒物质,明确排放铊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三倍以上即构成 “严重污染环境”,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导致饮用水水源中断、人员伤亡等后果,Zui高可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专项政策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2022 年生态环境部发布)
目标:到 2025 年重点行业铊排放量比 2020 年下降 5%,建立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
措施:将铅锌矿采选、钢铁冶炼、硫铁矿制酸等 5 类行业列为铊污染防控重点,要求企业安装视频监控和电力智能监测设备,实施车间排口铊浓度限值管理。
区域要求:江西、湖南、陕西等 7 省需制定专项防控方案,加密铊自动监测网络。
《涉铊污染源污染隐患排查治理技术指南(试行)》(2023 年征求意见稿)
排查重点:覆盖铅锌矿采选、再生铅锌冶炼、钢铁烧结等行业,明确雨水收集单元、循环用水系统等关键环节的污染隐患点。
治理要求:企业需在 2025 年底前完成废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采用氧化 - 沉淀、离子交换等技术将铊浓度降至 5μg/L 以下,同时利用环保税、增值税优惠政策降低治污成本。
地方层面的标准与监管实践
(一)地方排放标准
湖南省《工业废水铊污染物排放标准》(DB43/968—2021)
限值:车间排口铊浓度≤0.002mg/L(全国Zui严),远超国家标准(0.1μg/L),并要求企业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和防渗措施。
执行情况:2025 年耒水事件后,湖南省对涉铊企业开展专项排查,推动 47 家企业完成除铊工艺改造,东江水库等水源地铊浓度稳定达标。
江西省《铊污染防控工作方案》(2023 年)
监测网络:在 31 个地表水断面安装铊自动监测设备,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排口实现实时联网监测。2023 年排查 1400 家企业,建立 407 家涉铊企业清单,推动 89 个排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
加密监测: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铊监测频次从每年一次提升至每月一次,2024 年 4 月起覆盖全省 168 个水源地。
(二)区域联防联控
湘江流域:安装 47 套铊自动监测系统,覆盖重点断面和水源地,建立 “监测 - 预警 - 处置” 闭环机制。2025 年耒水事件中,通过东江水库限流拦截污染团,72 小时内控制污染扩散。
黄河流域:甘肃、陕西等省开展涉铊企业专项排查,建立 “一企一策” 整改方案。嘉峪关市 2023 年完成 40 家企业排查,要求涉铊车间安装防渗围堰和应急池。
监管与执法机制创新
(一)全链条管控
源头准入:新改扩建涉铊项目需执行 “减量替代” 原则,重点区域替代比例不低于 1.2:1。湖南、江西等地禁止新建高铊矿石加工项目,推动企业入园集约化发展。
过程监管:涉铊企业需建立环境管理台账,记录原料铊含量、废水处理药剂投加量等数据。生态环境部通过卫星遥感和电力智能监测,实时追踪企业生产负荷与治污设施运行状态。
末端治理:推广 “氧化 - 沉淀 - 离子交换” 组合工艺,如科海思 RCX-5143 树脂技术,可将铊浓度降至 0.1μg/L 以下。2023 年全国新增 23 个涉铊工业园区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污泥产生量减少 80%。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案例实践:2022 年江西锦江事件中,涉事企业被判令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费 1400 万元;2025 年湖南耒水事件后,企业支付直接经济损失 386.8 万元,并承担东江水库生态修复费用。
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2022 年)明确铊污染导致饮用水水源中断、生态系统破坏等情形,可启动赔偿程序,Zui高可索赔实际损失的 2 倍。
技术支撑与公众参与
(一)技术标准体系
监测方法:《水质 65 种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700-2014)成为铊检测的国家标准,检出限低至 0.0001mg/L。
修复技术:研发植物 -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如蜈蚣草对土壤铊的富集系数达 1000 以上,已在湖南郴州、江西赣州开展试点。
(二)公众监督
信息公开:生态环境部每月发布《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公示铊超标断面信息。湖南、江西等地通过 “环保微信小程序” 实时推送水源地铊浓度数据。
举报奖励:《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2022 年)规定,公众举报涉铊企业偷排、篡改监测数据等行为,Zui高可获 5 万元奖励。2023 年全国受理铊污染举报案件 127 起,查实率达 83%。
挑战与未来方向
技术瓶颈:现有处理工艺成本高(10-20 元 / 吨废水),中小企业承受压力大。需加快研发低成本吸附材料,如生物炭负载纳米铁复合材料,可将处理成本降低至 5 元 / 吨以下。
监管强化:建议将铊纳入地表水常规监测项目,在长江、黄河干支流新增 100 个铊自动监测点,实现 “分钟级” 预警。
国际合作:借鉴美国 EPA“活性铝 + 离子交换” 组合工艺,优化饮用水深度处理方案;建立跨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如嘉陵江流域甘陕川三省应急联动模式。
通过上述政策法规体系与治理实践,中国已基本实现铊污染 “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的闭环管理。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强化区域协同,并通过公众参与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切实守护饮水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