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水除铊技术现状呈现出严格的政策驱动、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特点,同时面临深度处理与经济性平衡的挑战。以下从排放标准、技术应用、行业实践、挑战与趋势等方面展开分析:
排放标准与政策要求
中国对铊的排放限值处于全球Zui严格水平,例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铊排放限值为 0.005 mg/L,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968—2021)进一步将监控位置调整至车间或生产设施排放口,并分行业设定更严格的限值(如铅锌冶炼行业车间排放口限值为 0.005 mg/L)。政策推动下,企业需采用更高效的处理技术以满足合规要求,例如某铅锌冶炼厂通过工艺升级将铊浓度从 10-20 mg/L 降至 0.01 mg/L。
主流处理技术及应用现状
1. 化学沉淀法
原理:通过投加石灰、纳米除铊剂、除铊促进剂等药剂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应用:适用于高浓度铊废水预处理,如某铅锌冶炼厂采用 “氧化 + 纳米除铊剂协同沉淀” 工艺,结合氧化 Tl⁺为 Tl³⁺,再通过沉淀,处理后铊浓度可达 0.005 mg/L。
特点:螯合沉淀法效果明显,推广力度不够,大部分企业采购硫化钠处理指标不稳定,而且存在一定风险。
2. 吸附法
材料创新:
磁性复合材料:如 rGO-Fe₃O₄@TiO₂复合材料,在过盐协同下对 Tl (I) 的吸附容量达 440 mg-Tl/g-Ti,去除率达 88.4%,且易于磁分离回收。
纳米材料:纳米铁材料(粒径 50-100 nm)在强碱体系中对铊的吸附率超 99%,锂损失仅 3%,已应用于电池级氢氧化锂生产中的母液除铊。
工业案例:某有色金属公司采用活性炭吸附结合离子交换树脂,处理后铊浓度低于 0.01 mg/L,且树脂可通过亚钠再生重复使用。
劣势:再生产生的浓水需要处理,否则只能返回原系统,无法进行铊的有效开路,容易导致铊的富集,另外浓度过高时,树脂容易饱和。
3. 离子交换法
技术优势:选择性高、处理效率稳定,如 RCX-5143 树脂通过络合吸附 TlCl₄⁻,在铅锌冶炼废水中实现铊的深度去除(出水 < 0.01 mg/L),且再生废液可回收高浓度铊。
经济性:树脂成本较高(每吨约 8-10 万元),但运行中药剂消耗低,适合低浓度废水深度处理。
4. 氧化法与联合工艺
预处理作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将 Tl⁺氧化为 Tl³⁺,显著提高后续沉淀或吸附效率。例如,某铅冶炼厂采用 “氧化 + 离子交换” 工艺,药剂成本降低 30%,污泥量减少 50%。
协同处理:如 “催化氧化 + 混凝沉淀” 工艺,利用二氧化锰催化剂强化氧化,结合聚合氯化铁与改性海藻酸钠混凝,处理后铊浓度可降至 0.1 μg/L 以下。
5. 生物处理技术
工业实践:甘肃某铅锌冶炼厂采用纳米制剂协同脱铊,通过除铊剂与纳米制剂配合,处理后出水铊浓度稳定达标。
技术特点:环境友好、污泥量少,但处理周期较长,适用于中低浓度废水。
行业应用与案例
1. 铅锌冶炼行业
废水特性:烟气净化废水(污酸)中铊浓度高(10-20 mg/L),且含大量重金属和酸性物质。
典型工艺:氧化 + 离子交换(如 RCX-5143 树脂)或生物制剂深度处理,处理后铊浓度 < 0.01 mg/L。
2. 化工与锂电行业
锌生产:采用石灰石悬浮液预处理(pH 5.5-6.5)结合改性超细硅藻土吸附,铊去除率超 99%,处理成本低至 0.2-0.7 元 / 吨。
锂电池回收:纳米铁材料在强碱母液中高效除铊(去除率 99.7%),锂损失可控,已应用于电池级碳酸锂生产。
3. 采矿与选矿行业
选矿废水:湖南某铅锌矿采用 “化学沉淀 + 纳米制剂” 工艺,铊浓度从 1000 μg/L 降至 1 μg/L 以下,药剂投加量仅 1-3‰。
挑战与解决方案
1. 技术瓶颈
深度处理需求:传统方法难以满足地表水标准(0.1 μg/L),需开发高效吸附材料(如 MOFs、石墨烯复合材料)。
二次污染:化学沉淀产生的含铊污泥需安全处置,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液需回收铊以避免污染。
2. 经济性平衡
成本对比:化学沉淀法吨水成本 2-7 元,但污泥处理成本高;离子交换法初期投资大,但长期运行成本低。
资源回收:通过树脂再生或纳米材料吸附回收铊,可降低处理成本并实现资源循环。
3. 复杂水质适应
多金属竞争:废水中 Ca²⁺、Mg²⁺等干扰离子影响吸附效果,需优化工艺参数(如 pH、反应时间)或采用选择性树脂。
未来发展趋势
材料创新:开发高选择性、可循环的吸附材料(如新型离子交换树脂、生物基吸附剂),提升处理效率与经济性。
智能化工艺:结合物联网与自动化控制,实现药剂投加、pH 调节等过程的精准调控,降低能耗与人工成本。
政策驱动技术升级:随着地方标准进一步严格(如湖南省 DB43/968—2021),企业将加速淘汰传统工艺,转向氧化 - 吸附 - 离子交换联合工艺。
资源化利用:从废水中回收铊及其他重金属,推动 “污染治理” 向 “资源循环” 转型,如纳米铁材料吸附后可通过酸洗回收铊。
结论
工业废水除铊技术正从单一工艺向多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政策倒逼与技术创新共同推动行业进步。未来需重点突破深度处理材料研发、复杂水质适应性及成本优化等关键问题,同时强化资源回收与智能化管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