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渣深度无害化处理的工艺方法
锂渣深度无害化处理需结合源头减害、化学解毒、资源回收与安全处置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以下是基于Zui新科研成果与产业化实践的工艺方法:
源头减量技术:从生产端降低锂渣危害性
1. 低温焙烧与氟资源化利用
技术原理:采用流态化低温焙烧技术(温度比传统工艺降低 150℃),通过添加可溶性助剂(如钠盐)促进锂云母晶格破坏,使氟以氟化氢气体形式逸出,再通过水吸收转化为回用。
关键参数:锂浸出率≥93%,氟回收率≥90%,锂渣产生量减少 40% 以上,焙烧能耗降低 50%。
典型案例:某新能源企业盐综合法提锂技术已完成中试,锂渣量减少 40%,铷铯收率接近 60%,生产成本控制在 6 万元 / 吨以内。
2. 全湿法提锂工艺革新
技术路径:采用绿色混盐焙烧 - 水浸萃取联合工艺,替代传统盐焙烧法,避免高温焙烧产生的氟化物污染。例如,宜春某锂电研究院研发的全湿法技术可降低能耗 50%,钾、铝资源利用率达 90% 以上。
环保优势: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锂渣中重金属浸出浓度降低 80%,为后续无害化处理减轻负荷。
深度解毒技术:靶向去除铊、铍等剧毒物质
1. 机械化学联合处理工艺
核心流程:
球磨活化:将锂渣与碱性药剂(NaOH/Ca (OH)₂混合,添加量 0.5-5.5%)球磨 1-2 小时,控制液固比 0.5:0.8-1,使锂渣粒径达 80-150 目,释放包裹的铊、铍等有害离子。
多级洗涤:先用 40℃以上热水搅拌洗涤(pH 10-11.5),再用 40-60℃冷凝水喷淋洗涤 10-15 次,使铊、铍浸出浓度分别降至 0.01mg/L 和 0.02mg/L 以下。
稳定化固封:加入固化复合药剂(20-50kg / 吨渣),在碱性条件下生成稳定矿物相,固化率>99%。
处理效果:经该工艺处理的锂渣浸出毒性达到《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85.3-2007)豁免要求,可作为一般工业固废处置。
2. 微气泡解聚脱毒技术
创新机制:利用纳米气泡发生器向锂渣浆体中注入直径<100nm 的微气泡,通过气浮作用剥离颗粒表面的胶体吸附层,使包裹的铊、铍等释放率提升 30%,再结合化学沉淀实现深度去除。
工程应用:中科院 C 类先导专项已建成万吨级中试装置,解毒后锂渣浸出毒性达标率 ,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资源化利用技术:构建高值化产业链
1. 胶凝材料制备
技术方案:
活性激发:采用石灰(5-8%)和 AlCl₃(3-5%)复合激发剂,将锂渣火山灰活性指数从 60% 提升至 85% 以上,接近一级粉煤灰水平。
复合胶凝体系:锂渣与矿渣按 1:1 复配,可制备强度等级 C30-C40 的混凝土,28 天抗压强度达设计值的 110%,干缩率降低 20%,抗冻性提升 30%。
工程应用:交通运输部试点项目中,锂渣路基填筑消纳锂渣 20 万吨,建设成本降低 15-40%,碳排放量减少 20% 以上。
2. 硅铝微粉提纯
工艺路线:锂渣经破碎(至 D90<45μm)、磁选除铁、酸洗脱杂(HCl 浓度 5-10%)后,通过气流分级得到 SiO₂含量>95%、Al₂O₃含量>30% 的硅铝微粉,可替代石英砂用于玻璃、陶瓷生产。
经济价值:硅铝微粉售价达 2000-3000 元 / 吨,较传统填埋处置增值 50 倍以上,四川嘉瑞新材料计划建设年产 50 万吨生产线。
3. 建筑陶瓷原料化
关键技术:锂渣经球磨(D50=2μm)、喷雾干燥(含水率<5%)后,与黏土按 30-40% 比例混合,在 1100-1150℃烧结制成陶瓷砖,抗压强度>40MPa,吸水率<0.5%,符合 GB/T 4100-2015 标准。
环保效益:每吨陶瓷产品可消纳锂渣 0.4 吨,减少天然黏土开采量 30%,能耗降低 10%。
规模化安全处置技术:全链条解决方案
1. 基胶凝材料制备
技术参数:净化渣掺量≥45%,胶凝材料 28 天抗压强度>30MPa,放射性核素比活度满足《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2010)A 类标准。
应用场景:用于矿坑回填、公路基层等工程,单条生产线年消纳锂渣可达 50 万吨,较传统填埋节省土地资源 80%。
2. 固化填埋技术升级
防渗体系:采用 “钠基膨润土防水毯 + HDPE 膜 + 复合排水网” 三层结构,渗透系数≤1×10⁻¹²cm/s,较传统黏土防渗层提升 100 倍。
渗滤液处理:采用 “预处理(pH 调节 + 混凝沉淀)+ 反渗透(RO)+ 蒸发结晶” 组合工艺,处理后水质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结晶盐可资源化利用。
政策与标准支撑
地方标准先行:宜春市正在制定《锂冶炼渣综合利用技术规范》等地标,明确锂渣用于混凝土、公路基层的技术要求;四川省发布《法锂渣综合利用技术目录》,将锂渣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5 项技术纳入鼓励范围。
工程试点示范:奉新县、宜丰县已启动锂渣基胶凝材料在公路、市政工程中的应用试点,中科院过程所团队正在对接筛选首批示范项目。
环保监管强化:要求锂渣产生企业配套建设 MVR 蒸发系统处理废水,实施 “一企一管” 在线监测,确保氟化物、铊等特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化控制:开发万吨级中试核心单元数字化模型(覆盖率>45%),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焙烧温度、药剂投加量等参数,实现能耗降低 15%、药剂用量减少 20%。
极端环境应用:研发耐 1200℃高温的锂渣基陶瓷纤维,用于航空航天隔热材料,附加值提升 10 倍以上。
零排放目标:探索 “锂渣 - 水泥窑协同处置” 技术,将锂渣中的可燃物作为替代燃料,重金属在高温下固化于熟料晶格,实现废渣、废气、废水全回用。
结论
锂渣深度无害化处理需以 “源头减害 - 深度解毒 - 分质利用” 为核心,结合低温焙烧、机械化学处理、胶凝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同时依托政策标准与工程试点推动规模化应用。未来,随着钙钛矿电池、固态锂电池等新兴产业对铷铯需求的爆发,锂渣中稀贵金属回收(如铷回收率>60%、铯回收率>50%)将成为提升经济性的关键,推动锂产业链向 “零碳闭环” 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