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法提取碳酸锂卤水中铷铯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
膜分离法提取碳酸锂卤水中铷(Rb)、铯(Cs)的核心逻辑是利用特种膜的 “选择性截留 / 迁移” 特性,在温和条件下实现 Rb⁺、Cs⁺与 Li⁺、Na⁺、K⁺等共存离子的分离与富集,避免传统化学法的试剂污染问题。根据主流技术路线,具体流程可分为预处理、膜分离富集、后处理提纯三大阶段,其中膜分离阶段又以 “纳滤膜法” 和 “电渗析膜法” Zui为成熟,以下为详细拆解:
一、第一阶段:卤水预处理 —— 为膜分离 “扫清障碍”碳酸锂卤水(如盐湖卤水、锂云母提锂母液)中含大量悬浮杂质(泥沙、胶体)、硬离子(Mg²⁺、Ca²⁺)及 SO₄²⁻等,若直接进入膜系统会导致膜结垢、堵塞或氧化降解,因此必须先预处理,目标是得到 “低杂质、低污染风险” 的合格进料卤水。具体步骤如下:
悬浮杂质去除(固液分离)
操作:将原卤水通入石英砂过滤器(去除粒径>10μm 的泥沙),再进入精密过滤器(孔径 0.1-1μm,截留胶体、细小颗粒);若卤水浊度高,可先加入 PAC(聚合氯化铝)或 PAM(聚丙烯酰胺)絮凝剂,静置澄清后再过滤。
目的:避免悬浮颗粒划伤膜表面或堵塞膜孔,保障膜通量稳定。
硬离子与盐去除(防结垢)
加 NaOH(浓度 5%-10%),使 Mg²⁺生成 Mg (OH)₂沉淀(pH 控制在 11-12,确保 Mg²⁺残留<0.01g/L);
加 Na₂CO₃(浓度 10%-15%),使 Ca²⁺生成 CaCO₃沉淀(过量系数 1.05-1.1,确保 Ca²⁺残留<0.005g/L);
若 SO₄²⁻含量高(>1g/L),可加 BaCl₂生成 BaSO₄沉淀,后续过滤去除所有沉淀物。
操作:向过滤后的卤水中加入化学沉淀剂:
目的:消除 Mg²⁺、Ca²⁺与 CO₃²⁻、SO₄²⁻在膜表面形成的碳酸盐、盐垢,延长膜寿命。
pH 调节与软化(适配膜材质)
操作:用稀(浓度 5%)将卤水 pH 回调至6.5-7.5(匹配纳滤 / 电渗析膜的 pH 耐受范围,多数商用膜耐 pH 2-11,中性条件可减少膜腐蚀);若卤水总盐度极高(>20%),可加入螯合树脂(如 EDTA 型)深度吸附残留的微量硬离子(<0.001g/L)。
目的:避免极端 pH 损伤膜结构,同时进一步降低结垢风险。
杀菌与预处理(防生物污染)
操作:向卤水中加入微量次(NaClO,浓度 5-10mg/L) 或通过紫外线杀菌器,杀灭卤水中的细菌、藻类(微生物会在膜表面滋生形成生物膜,堵塞膜孔);Zui后通过 “保安过滤器”(孔径 0.22μm)进行终端过滤,确保进料卤水无可见杂质。
目的:防止生物污染导致膜通量不可逆衰减。
二、第二阶段:膜分离富集 —— 核心步骤,实现 Rb⁺、Cs⁺浓缩预处理后的卤水进入膜分离系统,根据膜的作用原理,分为 “纳滤膜法” 和 “电渗析膜法” 两种主流路线,具体流程差异如下:
路线 1:纳滤膜(NF)法 —— 靠 “孔径筛分 + 电荷排斥” 截留 Rb⁺、Cs⁺纳滤膜的孔径(1-10nm)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且膜表面带负电荷,可通过 **“尺寸排斥”(截留半径更大的 Rb⁺/Cs⁺)和 “电荷排斥”(排斥同电荷的 Cl⁻等阴离子,间接截留阳离子)** 实现分离,适合低至中盐度卤水(总盐度<15%)。
具体流程:
膜系统进料:将预处理后的卤水加压(操作压力 1.5-3.0MPa,需匹配膜的耐压等级),泵入纳滤膜组件(多采用卷式或管式膜,提高单位体积的膜面积);膜组件内分为 “截留侧”(浓室)和 “透过侧”(淡室)。
选择性分离:
透过侧:半径较小、电荷效应弱的 Li⁺(离子半径 76pm)、Na⁺(102pm)随水分子透过膜,形成 “淡化液”(主要含 Li⁺、Na⁺,可返回碳酸锂提取系统复用);
截留侧:半径更大的 Rb⁺(152pm)、Cs⁺(167pm)被膜截留,留在 “浓缩液” 中,同时少量 K⁺(138pm)因半径接近也会被部分截留。
循环浓缩:将截留侧的浓缩液(Rb⁺/Cs⁺浓度约 0.5%-2%)再次泵入纳滤膜系统,重复分离 2-3 次(直至 Rb⁺/Cs⁺浓度提升至 5%-10%,满足后续提纯要求);期间需监测膜通量,若通量下降 10%-20%,需用柠檬酸或 EDTA 溶液清洗膜表面(去除轻微结垢)。
系统排放与复用:透过侧的淡化液(含 Li⁺)返回锂提取工序,截留侧的高浓度 Rb/Cs 浓缩液进入后处理阶段。
路线 2:电渗析(ED)膜法 —— 靠 “电场力 + 离子交换膜选择透过性” 迁移富集电渗析膜系统由 “阳离子交换膜(CM)”“阴离子交换膜(AM)” 交替排列组成,形成 “浓室” 和 “淡室”,在电场作用下,阳离子(Rb⁺、Cs⁺、Li⁺等)向阴极迁移,阴离子(Cl⁻、SO₄²⁻等)向阳极迁移,适合中至高盐度卤水(总盐度>15%)。
具体流程:
膜堆组装与进料:将预处理后的卤水通入膜堆的 “淡室”,同时向 “浓室” 通入低浓度电解质溶液(如 0.5% NaCl 溶液,降低电阻);膜堆两端分别设置阳极(如钛涂钌电极)和阴极(如不锈钢电极),施加直流电压(操作电压 10-30V,电流密度 50-100A/m²)。
离子定向迁移:
阳离子迁移:淡室中的 Rb⁺、Cs⁺、Li⁺、K⁺等阳离子,可透过 “阳离子交换膜(CM)” 向阴极移动,但无法透过 “阴离子交换膜(AM)”;Zui终,半径更大、迁移速率更快的 Rb⁺、Cs⁺优先进入 “浓室”(Li⁺、K⁺因迁移速率慢,大部分留在淡室);
阴离子迁移:淡室中的 Cl⁻、SO₄²⁻等阴离子,可透过 “阴离子交换膜(AM)” 向阳极移动,进入两侧的 “极室”(Zui室废液需处理,避免污染)。
浓室富集与监测:持续通入卤水,浓室中 Rb⁺、Cs⁺浓度逐渐升高(从 ppm 级提升至 10%-15%),淡室中 Li⁺、Na⁺浓度降低(可返回锂提取系统);期间需控制电流密度和温度(<40℃,避免膜热变形),若浓室出现沉淀,需及时补充稀调节 pH。
系统停机与维护:当浓室 Rb/Cs 浓度达标后,停止进料,收集浓室溶液;膜堆需定期用稀和 NaOH 交替清洗(去除膜表面的盐垢和有机污染),恢复膜的离子透过性。
三、第三阶段:后处理提纯 —— 从 “浓缩液” 到 “高纯度 Rb/Cs 产品”膜分离得到的 Rb/Cs 浓缩液中,仍含有少量 Li⁺、K⁺及残留杂质(如 Mg²⁺、Cl⁻),需进一步提纯以获得工业级(纯度 99.5% 以上)或试剂级(纯度 99.99% 以上)产品,具体步骤:
深度除杂(去除残留离子)
操作:将浓缩液通入高选择性螯合树脂柱(如冠醚型树脂,对 Rb⁺、Cs⁺的选择性远高于 Li⁺、K⁺),吸附残留的 Li⁺、K⁺;若 Cl⁻含量高,可加入 AgNO₃生成 AgCl 沉淀,过滤去除。
目的:确保杂质离子含量<0.1%,避免影响后续分离。
Rb 与 Cs 分离(单一元素提纯)
将除杂后的浓缩液蒸发浓缩至饱和,冷却至 0-5℃,CsCl(溶解度 218g/100mL,20℃)因溶解度低于 RbCl(83g/100mL,20℃),会先析出晶体,过滤得到粗 CsCl;
剩余母液继续蒸发浓缩,升温至 80-100℃,RCl 晶体析出,过滤得到粗 RbCl;
对粗产品分别用去离子水重结晶 2-3 次,纯度可提升至 99.9% 以上。
操作:利用 Rb、Cs 盐的溶解度差异,采用分步结晶法:
产品制备(盐类或金属态)
若制备Rb/Cs 盐产品(如碳酸盐、盐):将高纯度 RbCl/CsCl 溶液与 Na₂CO₃溶液反应,生成 Rb₂CO₃/Cs₂CO₃沉淀,过滤、烘干后得到固体产品;
若制备金属态 Rb/Cs:将高纯度 RbCl/CsCl 与 CaCl₂按比例混合(降低熔点),在惰性气体(如氩气)保护下电解熔融盐,阴极析出金属 Rb/Cs。
四、关键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膜污染防控:预处理阶段必须严格控制硬离子(Mg²⁺<0.005g/L、Ca²⁺<0.001g/L)和悬浮杂质(浊度<1NTU),运行中定期清洗膜(纳滤膜用柠檬酸,电渗析膜用稀酸 / 碱),避免不可逆污染;
参数稳定控制:纳滤膜需稳定操作压力(波动<0.2MPa),电渗析膜需控制电流密度(避免超过极限电流导致膜极化),防止膜性能衰减;
环保与复用:透过侧的淡化液(含 Li⁺)需返回碳酸锂提取系统,膜清洗废液需中和处理(pH 6-8)后排放,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污染。
综上,膜分离法的流程核心是 “预处理保障膜效率→膜分离实现富集→后处理提纯产品”,其中纳滤膜法适合低盐卤水、低能耗场景,电渗析膜法适合高盐卤水、高富集倍数需求,二者均为绿色提取技术,未来需通过 “高选择性膜材料研发” 进一步提升分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