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13975397059
公司新闻
钢铁厂机头灰回收企业深度除铊技术方案
发布时间: 2025-08-27


钢铁工业每年产生超 2000 万吨含铊废物,其中烧结机头灰作为铊污染的主要载体,其铊含量可达 40mg/kg 以上,成为流域性铊污染事件的重要源头。本方案针对钢铁厂机头灰的特性,构建 "定向分离 - 深度净化 - 资源回收" 的一体化处理体系,实现铊的高效去除与有价资源的循环利用,满足《钢铁工业污水排放标准》修改单中总铊 0.05mg/L 的排放限值要求,同时契合地方更严格的环保标准。

技术背景与污染特征

钢铁冶炼过程中,铁矿石中的铊在烧结、球团等高温工序(温度远高于 700℃)会转化为易挥发的铊和氧化铊,随烟气进入除尘系统,Zui终在机头灰中富集,约占铁矿总铊量的 75%。湖南醴陵渌江河污染事件调查显示,未经处理的机头灰经雨水冲刷可导致下游水体铊浓度超出饮用水标准,直接威胁居民健康。这类机头灰不仅铊含量高,还含有钾、钠等碱金属氯化物(可达 12% 以上)和铁氧化物(30-45%),直接回用会造成烧结设备腐蚀和产品质量下降,形成 "污染 - 回用 - 再污染" 的恶性循环。

铊在机头灰中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可溶性铊(如 TlCl、Tl₂SO₄)和难溶性铊(如 Tl₂O₃与铁氧化物结合态),其中可溶性部分占比约 30-50%,是浸出污染的主要风险源。现有处理方法存在三大瓶颈:一是铊与铁、碱金属分离不彻底,导致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二是深度处理技术选择性差,受共存离子干扰严重;三是处理成本高,缺乏经济可行的产业化技术路线。

总体技术方案

本方案采用 "预处理 - 浸出分离 - 深度净化 - 资源回收" 的四段式工艺路线(如图 1 所示),核心创新点在于开发了铊与铁、盐类的定向分离技术,结合选择性吸附材料实现深度脱铊,同步回收铁、钾等有价资源。工艺设计处理规模为年处理机头灰 7000 吨,参照山西建业环保项目的产业化经验,总投资约 1.4 亿元,可实现年经济效益超 1500 万元。

图 1 机头灰深度除铊工艺流程图



关键工艺环节

预处理与两段式浸出工艺

机头灰首先经颚式破碎机破碎至粒径≤5mm,再通过振动筛分去除大块杂质,得到均匀颗粒物料。核心浸出工序采用中国金属学会研发的 "一段酸浸溶盐抑铊 - 二段酸浸脱铊" 专利技术,通过精准调控酸度实现梯级分离。

一段酸浸在 pH=2.5-3.0 的条件下进行,采用 5% 稀溶液按液固比 3:1 混合,在 60℃下搅拌反应 1 小时。此阶段利用铁、钙离子的同离子效应抑制铊溶出(铊分离率 <2%),同时高效脱除可溶性盐类(盐脱除率> 97%)。浸出液经真空蒸发结晶可回收氯化钾(纯度 > 94%)和氯化钠(纯度 > 90%),产品符合国标 II 类一等品标准,可作为钾肥原料外售。

二段酸浸针对脱盐后的滤渣,调整 pH 至 1.0-1.5,加入 0.3% 的氧化剂(H₂O₂),在 80℃下反应 2 小时,使难溶性铊转化为可溶性形态,实现铊分离率 > 90%。浸出渣经洗涤后成为富铁料(铁含量 > 45%、铊含量 < 0.004%),可直接返回烧结工序循环利用,解决了机头灰直接回用的技术瓶颈。

深度净化技术系统

二段浸出产生的富铊液(铊浓度约 30-50mg/L)进入深度净化系统,采用 "硫化沉淀 - 选择性吸附" 的组合工艺。首先投加 1.2 倍理论量的硫化钠溶液(10% 浓度),在 pH=8.0 条件下反应 30 分钟,生成 Tl₂S 沉淀,使溶液铊浓度降至 1mg/L 以下。沉淀经压滤后得到铊精矿(含铊 > 20%),可进一步提纯制备高纯 TlCl 产品。

硫化沉淀后的次级含铊液进入吸附单元,采用专利改性活性炭材料进行深度处理。该材料通过硝酸预处理扩孔后,负载水合氧化锰和巯基功能基团,在 pH=9.0 的Zui优条件下,对铊的吸附容量可达 86mg/g,远高于常规活性炭。动态吸附实验表明,空床接触时间(EBCT)控制在 15 分钟时,可将进水铊浓度从 1mg/L 降至 0.005mg/L 以下,优于湖南省 0.005mg/L 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

吸附饱和的材料采用 0.5mol/L 的硝酸溶液再生,再生效率可达 85% 以上,再生液返回硫化沉淀工序循环处理,实现吸附剂的循环利用和铊的富集回收。整个深度净化系统的处理成本约 4.44 元 / 吨,与广西某厂的实际运行数据基本一致。

资源回收与二次污染控制

本方案构建了多层次资源回收体系:除铁、钾、钠的回收外,通过富铊液调质循环耦合盐析沉淀技术,可回收纯度 > 99% 的 TlCl 产品,实现剧毒元素的高值化利用。安阳钢铁和太钢不锈钢的产业化案例显示,这类资源回收可使固废处置成本降低 30%,显著提升项目经济性。

二次污染控制采取全程封闭化设计:破碎筛分环节设置负压收尘系统,废气经布袋除尘器处理后排放;浸出设备采用耐腐蚀搪瓷反应釜,配套废气洗涤塔去除酸雾;铊污泥和废吸附剂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规范暂存,Zui终采用水泥固化 - 安全填埋处置,固化体铊浸出浓度需控制在 0.01mg/L 以下。

工艺参数与设备选型

核心工艺参数表

工艺环节

关键参数

控制指标

一段酸浸

温度 60℃,pH=2.5-3.0,液固比 3:1

盐脱除率 > 97%,铊溶出率 < 2%

二段酸浸

温度 80℃,pH=1.0-1.5,H₂O₂投加 0.3%

铊浸出率 > 90%

纳米剂协同螯合除铊沉淀

pH=8.0,过量 20%,反应 30min

铊浓度降至 < 1mg/L

活性炭吸附

pH=9.0,EBCT=15min,流速 10m/h

出水铊 < 0.005mg/L

蒸发结晶

真空度 - 0.08MPa,温度 70℃

钾盐纯度 > 94%

主要设备选型遵循成熟可靠原则:预处理选用 PE600×900 颚式破碎机和 3YK1860 振动筛;浸出系统采用 50m³ 搪瓷反应釜(带搅拌和加热套);净化单元配置 Φ2.5m×6m 的硫化反应塔和 Φ1.2m×4m 的固定床吸附柱;资源回收选用三效蒸发结晶器(处理量 5m³/h)和板框压滤机(过滤面积 200m²)。

在线监测系统在关键节点设置监测点:进水口安装铊在线分析仪(检测下限 0.001mg/L),吸附单元出口配备 pH 和浊度在线监测仪,废气排放口设置氯化氢和颗粒物监测装置,所有数据实时传输至中控系统,确保过程稳定可控。

经济性与政策合规性分析

本项目总投资约 14139 万元,其中设备投资占 65%,土建工程占 25%,其他费用占 10%。年处理机头灰 7000 吨,运行成本主要包括药剂费(、硫化钠等约 280 万元 / 年)、电费(约 150 万元 / 年)、人工费(约 120 万元 / 年)及设备维护费(约 80 万元 / 年),总运营成本约 630 万元 / 年。

收入来源包括:富铁料返销收益(约 300 万元 / 年)、钾钠盐产品销售(约 600 万元 / 年)、铊产品回收(约 400 万元 / 年),年总收入约 1300 万元,投资回收期约 5.8 年。与传统危废处置方式相比,本方案通过资源回收实现了 "变废为宝",经济效益显著。

政策合规性方面,方案严格遵循:

《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6682-201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修改单中总铊 0.05mg/L 限值

湖南省《工业废水铊污染物排放标准》(DB43/968-2021)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

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减少铊排放约 475kg,回收铁资源 3000 吨,钾钠盐 1000 吨,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

实施建议与风险控制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建议分三阶段推进:前期准备阶段(6 个月)完成环评、安评及工艺设计;建设期(12 个月)进行设备采购安装与调试;运营期前 3 个月为试运行阶段,优化工艺参数。

主要风险控制措施:

技术风险:建立中试基地(100 吨 / 年规模)验证工艺参数,重点测试不同批次机头灰的适应性;

市场风险:与钢铁企业签订长期供销协议,确保原料供应稳定;

环保风险:制定应急预案,配备铊污染应急处理药剂(如纳米除铊剂),应对突发泄漏事件;

政策风险:密切关注国家铊排放标准动态,预留工艺升级空间。

运行过程中应定期开展第三方检测,每季度监测机头灰、中间产物及排放水的铊含量,确保全流程符合环保要求。建议与科研单位合作建立 "机头灰铊污染防治技术中心",持续研发更高效、低成本的处理技术。

结论

本方案通过创新的两段浸出工艺与选择性吸附技术结合,实现了钢铁厂机头灰中铊的深度去除与资源的梯级回收,解决了传统处理方法效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风险大的问题。实际应用表明,该技术可将铊排放浓度控制在 0.005mg/L 以下,同时回收铁、钾、铊等有价资源,显著提升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国家对重金属污染防控力度的加大,该技术方案不仅为钢铁行业机头灰的无害化处置提供了可行路径,更开创了 "毒性元素高值化" 的资源循环新模式,为其他涉铊行业的污染治理提供了宝贵借鉴。建议相关企业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助力实现 "双碳" 目标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协同发展。


联系方式

  • 电  话:13975397059
  • 营销总监:张先生
  • 手  机:13975397059
  • 微  信:1397539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