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13975397059

含油污水深度除油方法工艺

含油污水深度除油方法工艺
含油污水深度除油方法工艺含油污水深度除油方法工艺
更新时间
2025-07-30 09:34:14
价格
请来电询价
更新时间
2025-07-30 09:34:14
联系电话
13975397059
联系手机
13975397059
联系人
张先生
立即询价

详细介绍

含油污水中的油分通常以浮油(粒径 > 100μm)、乳化油(0.1~100μm)、溶解油(<0.1μm) 三种形态存在。常规处理(如隔油、气浮)可去除浮油和部分乳化油,但深度除油需针对难处理的乳化油、溶解油或低浓度残留油分(通常要求处理后油含量≤5mg/L,甚至≤0.5mg/L),核心工艺可分为以下几类,各有适用场景和优劣:

物理化学深度除油工艺(核心针对乳化油和胶体态油)

1. 强化破乳 - 分离工艺

原理:通过破乳破坏油 - 水界面稳定性,使乳化油聚集成大颗粒,再通过分离手段去除。

混凝破乳法:

投加高效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聚合铁)或破乳剂(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有机硅破乳剂),利用电荷中和、架桥作用打破乳化膜,使油滴聚结。

优点:处理效率高(对乳化油去除率可达 90% 以上),成本较低,适合中高浓度乳化油(50~500mg/L)。

缺点:产生化学污泥,需后续处理;对水质 pH 敏感(通常需调至 6~9)。

电化学破乳法:

通过电解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金属离子(如 Fe²⁺、Al³⁺)及微气泡,协同氧化破乳和絮凝。

优点:破乳效率高(尤其对顽固乳化油),兼具杀菌、脱色功能;污泥量少于化学混凝。

缺点:能耗较高(电流密度 0.5~2A/dm²),电极易损耗,适合小水量深度处理。

2. 吸附法

原理:利用吸附材料的多孔结构或表面活性,物理或化学吸附油分(尤其适合溶解油和低浓度残留油)。

常用吸附剂:

活性炭(颗粒 / 粉末):吸附容量大(50~150mg/g),但对乳化油吸附效率低,易饱和,再生成本高。

改性矿物材料(如硅藻土、膨润土):通过疏水改性(如硅烷化)增强对油的选择性,成本低,可用于预处理后低浓度油(<50mg/L)。

高分子吸附树脂(如聚苯乙烯树脂):对溶解油选择性强,可再生(有机溶剂洗脱),适合油浓度 1~20mg/L 的深度净化。

优点: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吸附剂可再生),出水油含量可降至 0.5mg/L 以下。

缺点:吸附剂容量有限,需定期更换 / 再生,不适合高浓度油污水。

3. 膜分离技术

原理:利用膜的孔径筛分或电荷排斥作用,截留油滴和胶体(适合乳化油和部分溶解油)。

超滤(UF):膜孔径 0.01~0.1μm,可截留乳化油和大分子油分,出水油含量≤5mg/L,需配合预处理(如混凝)减少膜污染。

纳滤(NF)/ 反渗透(RO):可截留溶解油(如脂肪酸、芳香烃),出水油含量≤0.1mg/L,但膜成本高、易堵塞,适合高水质要求场景(如回用)。

优点:出水水质好,可实现油水彻底分离,无污泥产生。

缺点:膜污染严重(需频繁清洗),能耗高,预处理要求严格,适合低浓度油污水(<10mg/L)深度处理。

化学氧化法(针对难降解溶解油)

原理:通过强氧化剂(如・OH、O₃)氧化分解油分(尤其是多环芳烃、长链烷烃等难降解成分)。

Fenton 氧化:Fe²⁺+H₂O₂生成・OH,氧化溶解油,适合油浓度 10~100mg/L,需调 pH 至 3~4。

臭氧氧化:O₃直接氧化或与催化剂(如 MnO₂)协同,破坏油分子结构,同时兼具杀菌作用,适合低浓度油(<50mg/L)。

优点:可彻底降解油分(而非转移),对毒性油分(如苯并芘)去除效果好。

缺点:药剂成本高,氧化过程可能产生副产物,需控制反应条件(如 pH、反应时间)。

生物处理工艺(针对可降解溶解油)

原理:利用微生物(如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的代谢作用,将溶解油(如短链烷烃、脂肪酸)分解为 CO₂和 H₂O。

生物滤池:填充多孔介质(如火山岩、陶粒),微生物附着生长,适合油浓度 5~50mg/L,水力负荷低(0.5~2m³/(m²・h))。

膜生物反应器(MBR):活性污泥 + 超滤膜组合,微生物降解油分,膜截留菌体和残留油,出水油≤1mg/L。

优点:成本低(无需药剂),无二次污染,适合长期运行。

缺点:对有毒油分(如酚类、卤代烃)敏感,处理周期长(停留时间 8~24h),低温下效率下降。

组合工艺(实际应用主流)

单一工艺难以应对复杂含油污水(如高盐、高 COD、多形态油共存),深度除油通常采用 “预处理 + 核心工艺 + 保障工艺” 的组合模式:

例 1:乳化油废水 → 混凝破乳(破乳)→ 气浮(分离大油滴)→ 活性炭吸附(除残留油)→ 出水(油≤1mg/L)。

例 2:含溶解油的炼化废水 → 电化学氧化(破乳 + 初步氧化)→ MBR(生物降解)→ 超滤(截留残留)→ 出水(油≤0.5mg/L)。

例 3:高盐含油废水 → 陶瓷膜过滤(截留乳化油)→ 纳滤(除溶解油 + 脱盐)→ 回用(油≤0.1mg/L)。

总结

深度除油工艺的选择需结合油分形态、浓度、水质背景(如盐度、pH、共存污染物)及排放标准:

高浓度乳化油:优先 “混凝破乳 + 电化学”;

低浓度溶解油:优先 “吸附 + 生物处理”;

高水质要求(如回用):优先 “膜分离 + 氧化” 组合;

低成本需求:优先 “生物处理 + 改性吸附”。

核心目标是实现油分稳定达标(通常≤5mg/L),同时平衡运行成本与污泥 / 副产物处理压力。


联系方式

  • 电  话:13975397059
  • 营销总监:张先生
  • 手  机:13975397059
  • 微  信:1397539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