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13975397059
公司新闻
废水除砷工艺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 2025-06-10

废水除砷工艺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砷作为一种有害元素,长期存在于工业废水和地下水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废水除砷成为水处理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工艺选择、操作管理、药剂使用、水质变化及处理后管理等多个角度,系统梳理废水除砷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帮助从业人员提升除砷效率,保障水处理质量。

废水除砷工艺选择问题及应对

废水除砷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和生物法等。不同工艺适用水质和处理目标存在较大差异,选择不当往往导致处理效果不理想。

常见问题包括:

1. 选用的工艺不能适应废水中砷的形态和浓度。砷主要以砷酸盐(As(V))和亚砷酸盐(As(III))两种形态存在,前者较易沉淀,后者则较难处理。

2. 部分工艺应用范围有限,面对多组分废水时产生竞争,影响除砷效率。

3. 经济性考虑不足,选用高成本工艺难以推广。

解决方法:

在工艺选择阶段,应首先对废水中砷的形态进行详细分析,优先考虑预氧化将As(III)转化为As(V),提高后续处理效能。结合废水中其他离子种类及浓度,综合考虑工艺协同性和经济性,形成合理工艺流程。必要时可采用复合工艺,比如氧化-沉淀结合吸附,兼顾处理效果和成本控制。

废水中砷形态识别与预处理挑战

砷的不同形态决定处理的难易程度及工艺选择。As(III)的毒性更强且有较高的流动性,传统沉淀剂难以有效去除。

常出现的问题:

1. 监测和分析技术不或不及时,导致As(III)未被有效转化,处理效果打折。

2. 预处理阶段忽视氧化过程,As(III)直接进入主处理系统,降低单段处理效率。

3. 预处理药剂过量或不足,影响后续工艺稳定性。

解决方法:

建议采用先进的在线检测设备,准确监控砷形态动态。对高As(III)含量废水,应设置严格的预氧化段,典型方法包括使用臭氧、氯或高锰酸钾氧化剂。同时,投加量需根据水质变化调整,防止过量氧化剂引入新的二次污染。

药剂投加及控制问题

药剂使用是除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沉淀剂、氧化剂和吸附剂的选择和用量对出水质量影响极大。

面临的典型问题:

1. 药剂投加不均匀,造成局部过量或不足,影响沉淀和吸附效果。

2. 药剂质量波动导致处理效果不稳定,如铁盐含杂质过多。

3. 未结合在线水质监测调整用药量,降低运营经济性和环保合规性。

建议:

建立自动投加系统,结合pH值、电导率及砷浓度等实时数据,智能调整药剂投加量。采购合格、纯度高的药剂,确保稳定出水指标。定期维护投加设备,防止堵塞和计量误差。

操作运行管理难点及改善措施

废水除砷工艺的运行管理要求较高,不少企业因操作不规范导致出水指标波动。

问题表现:

1. 员工缺乏专业培训,对工艺关键参数理解不足。

2. 急剧水质波动时无应急预案,处理系统响应迟缓或无调控。

3. 频繁设备故障导致处理中断,增加重新处理负担。

解决方案:

提升操作人员专业素养,定期开展培训和技能考核。制定详细应急响应方案,包括水质异常时的加药调整和排放控制。加强设备维护和备件管理,保证关键设备正常运行。

水质复杂性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废水中存在多种离子和有机物质,可能与砷发生竞争吸附、络合或影响沉淀形成,降低除砷效率。

常见干扰因素:

1. 磷酸盐、硅酸盐等阴离子竞争吸附位点。

2. 高浓度有机物污染物影响药剂反应和砷去除。

3. pH波动加剧,导致药剂沉淀特性变化,不利于稳定运行。

应对策略:

详细水质分析,针对性调整处理工艺与正负离子平衡。针对有机物浓度高水体,增设预处理如微生物降解或臭氧氧化,降低有机物影响。通过合理调控pH,稳定药剂行为,确保除砷稳定高效。

处理后污泥处理及二次污染控制

除砷过程产生的含砷污泥若处理不当,会带来严重二次污染风险。许多案例中污泥堆放不规范,砷易随雨水渗透进入土壤和地下水。

存在的问题:

1. 污泥脱水不彻底,体积大,处置难度大。

2. 污泥稳定性差,易发生砷元素迁移。

3. 缺少规范的污泥处置技术和制度。

解决措施:

采用高效固液分离设备,提高污泥脱水效率。通过化学稳定剂处理污泥,如石灰或其他固化剂,降低砷的浸出率。建立完善的污泥收集、运输和Zui终处置体系,确保符合环保法规。

监测与评估体系不健全

完整有效的监测体系是废水除砷工艺保障质量的关键,缺乏科学的监测和评估机制,会让工艺失控。

常见缺陷:

1. 监测点少,不能全面反映水质变化。

2. 检测频率低,难以及时捕捉异常。

3. 数据分析不足,未形成有效反馈调整机制。

完善办法:

设置多点监测,包括进水、出水及各处理中间过程。提高监测频率,尤其是关键参数如砷浓度、pH、氧化还原电位等。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强化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工艺智能化调整。

未来展望与个人观点

目前废水除砷技术逐渐趋向多工艺整合、智能调控和绿色环保方向。技术进步如纳米材料吸附、高效氧化剂开发和生物修复技术凸显潜力,但大规模应用仍受成本和稳定性限制。

个人认为,未来的除砷研究应重视工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尤其是在处理复杂多变水质环境下。逐步推广省药剂、低能耗的技术路线,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工艺运行的实时监控和优化,将是主流发展方向。同时,政策支持和环境监管应同步加强,推动高质量污泥处置体系建设,杜绝二次污染风险。

综合来看,废水除砷工艺的难点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管理、环保和经济多维度挑战。只有技术进步与制度保障共同发力,才能实现砷污染治理的长效和安全。

联系方式

  • 电  话:13975397059
  • 营销总监:张先生
  • 手  机:13975397059
  • 微  信:13975397059